年轻时候

HD中字

主演:娜奥米·沃茨,本·斯蒂勒,玛丽亚·迪齐亚,亚当·霍罗维茨,马修·马希尔,彼得·雅柔,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德丽·海明威,布拉迪·科贝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年轻时候 剧照 NO.1年轻时候 剧照 NO.2年轻时候 剧照 NO.3年轻时候 剧照 NO.4年轻时候 剧照 NO.5年轻时候 剧照 NO.6年轻时候 剧照 NO.13年轻时候 剧照 NO.14年轻时候 剧照 NO.15年轻时候 剧照 NO.16年轻时候 剧照 NO.17年轻时候 剧照 NO.18年轻时候 剧照 NO.19年轻时候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该坚持还是随波,这一切都不重要!

这片,虽然主题给人感觉不够明确,但却抛下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和所坚持的是不是正确的,又是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这个很关键,因为很多时候,你从头到尾所坚持的东西很可能到头来是没必要的。这个,我只能说当时的你想要,就必须努力完成,回头对与错已不重要,你当时努力的成果(无论成功与否)它都是有价值的。而且,越大,你对结果的价值越看重,这对吗?
        很多时候事物是有矛盾的,但你又必须要在这从中找出一个肯定值,应为这是对你的价值观的一种肯定。
       坦然面对一切,不管以前你有多坚持,很多时候结果没出来,可能是应为你还没有努力到那个点,也很有可能是那个阶段还没到来。
      相信自己,你所坚持的事物,迟早会出现的。回头想想,你当时所追求的结果,其实也只是个过程,没有什么是有结果的。只是相对的,所以,说到这,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做,不枉于心,就行了。其他已经都一不重要了。
       但,你又要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像电影最后那样,至于结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在有目标并快乐的走完自己的人生。
        还有就是,
        你坚持的,到最后其实也是人生一个正常的结果,
        而你不坚持,随波逐流呢,也很正常,但这个前提你有一种,这都是人生常态的心态,就会不一样。
         所以,最后你是该坚持还是随波,这一切都不重要。但你还是要坚持,应为这是一种progress!一种power!

 2 ) 《鲶鱼》事件和韩寒事件

       电影时间来到了2014年,主角说不敢相信离06年已经8年过去了,是啊,我也不敢相信。看过本片之后,我立刻想到了2010年的《鲶鱼》纪录片事件。本片提起的25岁年轻人从facebook上找寻老友,然后发现他是阿富汗老兵的事件,和纪录片《鲶鱼》非常相似。《鲶鱼》是有3个纽约的年轻人,他在facebook上和一个网友少女相恋,他太爱这个女孩于是想和她见一面,结果却发现女孩在facebook上的所有信息都是假的,一切的相互支持的照片、朋友、合影、关系都是编造的,从一个facebook的一个平常故事跌宕起伏的打假故事。自《鲶鱼》在圣丹斯电影节一炮打响以后,对本片的质疑就开始了,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剧中过于戏剧化的人是导演找人安排的,整部纪录片是伪纪录片类似《女巫布莱尔》。后来据说制作人已经出来承认是假造的,但是又有人说没有。反复争夺到今天依然没有结果。而一部描写打假的纪录片本身造假,这真是巨大的讽刺,而这种讽刺恰恰是我们千禧一代人的时代特征。
         这就像我们中国的韩寒事件,韩寒自少年得志以后就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在各种话语之中游移腾挪打运动战。从他被质疑造假至今也已经过去了3年,韩寒到底是不是造假,还是没有结果。而自韩寒被指造假以来,挺韩寒恰恰是被称为“中国唯一敢说真话”的媒体,南方系。包括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网易、新京报、财新甚至很有气节的名人比如陈丹青也不惜说“我不管韩寒的文章是不是他写的,文章好就是好。”韩寒后来发了新三篇,立刻招致左派人士抵制,然而又因为左派人士的抵制却让方舟子成了众矢之的,自由派人士骂他是诋毁自由偶像的小人,左派人士又因为韩寒挺他,因为转基因议题而骂他,而”韩寒有没有代笔“呢?有还是没有?转基因到底安全不安全?安全或不安全?没有结果。
        就像本片最后,老岳父对主角说的:”为什么一定要非黑即白,情况变了,价值观变了。“如今,《鲶鱼》被mtv转拍成了个捣乱、低幼真人秀,而韩寒开始成为赛车手偶像,用最近报道的话说”喜欢的人都是喜欢看他赛车的人“。
        让我想起了谭震林老先生的话:”我不应该活这么大岁数……“。世界总是在变化……
        ps。这不是一篇合格的影评,因为对本片我没有谈什么,以下谈一些看法:电影不太恰当的描写了年轻人的生活,作为千禧一代人,我们有自己的困惑、痛苦和枷锁,而不是如电影所说的,就是一天的犯二。而当今社会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价值真空,爱情、亲情、家庭、国家都在变化,在重新定义,旧有父权社会崩塌,没有新的价值观顶上来。这个问题,电影有谈但是把这一切归为”时代变了“过于简单化。其实还是以中产艺术中年男的角度来谈中年危机,过于表面、过于形式。naomi watts表演很好。

 3 ) 电影最后十分钟让我惊艳了一下

首先我认为导演很成功,从头到尾掌握了我的情绪。其实开开头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年轻男子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很“慷慨”或者什么,也就运用结尾本说的最后一句话来概括吧---“其实他没有错,他就是因为年轻。”
看的中间一度想关掉,感觉好憋屈,感觉好不顺畅,感觉很不好,可是我就在快接近高潮的最后十分钟之前我打开窗抽了根烟,我想,我之所以这么不爽,也之所以导演是成功的。
一直不太喜欢纪录片,可能是还太年轻,也像女主父亲说的纪录片也就是还原真实并且运用合法的电影手段,我希望将来可以接受,不知道力克胡哲的《我和世界不一样》是不是纪录片,像这种励志的真的是每低潮必看。
每次看本·斯蒂勒的电影真的都是在考验我的耐心,也可能不是耐心但是就是很奇怪,比如《格林伯格》,好在我看的时候是夜深人静,所以我耐着性子看完了,感觉还行,因为有一句台词很不错“hurt people,hurt people,just like me. ”
我觉得值得看,一定要耐着性子,也不要期待太多。

 4 ) 喜剧演员们的中年危机

喜剧演员们的中年危机

喜剧演员恐怕是所有演员里除艳星外,最容易被定性的一类,所以往往从喜剧发家致富并在星光大道上刻上名字后,即便是人到中年,均集体向独立电影靠拢。毕竟那些年抛洒下的笑容,若干年后,在年老色衰未杀至前,便要一朵朵地捡回来。而工会体系下的演员们,好莱坞的小金人是众人眼里至高的荣誉,即便是在银幕里嘻嘻哈哈的众巨星们也是难免惹俗。
也就有我们的橡皮泥大亨—金凯瑞在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那段“挣扎”,可惜学院就是那么看不惯喜剧演员和阿汤哥。但无奈却是事实的是,成功戏骨如葛大爷,但凡一搁屏幕里,观众就膝跳反射,“咯咯咯咯”。你无法说,这事情是对一位喜剧演员的赞美亦或是讽刺。

而他们的才华却不是简单四个字“喜剧演员”就可以轻易掠过。

本.斯蒂勒作为在金凯瑞背后的好莱坞第二号喜剧演员,长期在凯瑞叔叔的阴影下成长的二号人物,恐怕他的野心亦是不会输过凯瑞叔叔。在凯瑞叔叔年老色衰,面部肌肉松弛,成了一块晚节不保的橡皮泥后(请看阿呆和阿瓜2)。阿本用他那张天然呆萌的脸,依旧在努力地去征服好莱坞中年评委大妈的心。

于是有了前年那部“白日梦想家”和今年这部“年轻时候”,而不同于“白日梦想家”那部聚焦宅男视角,“年轻时候”则是回到老生常谈的中年危机。也正如,年逾五十的阿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 ”一个去掉定冠词的演员“。片中的中年导演Josh,正直人生巅峰44,却迷茫地如一枝过早倚靠墙头的迎春花。事业遇到瓶颈,夫妻无法生育,代际间的困惑接踪而至。毕竟谁要是有个业界权威的岳父,那确实是非常尴尬的人生。

也因此遭遇年轻的嬉皮士夫妻党Jamie和Darby,一时恍惚间,便被这个急躁的年轻气盛的社会劫持而去。整个剧本在前60分钟显得诙谐有趣,一对中年郁闷夫妇被一对年轻不羁夫妇重新带回cool的年代。Facebook,Youtube, Hip-hop舞,Iphone的快速互动,甚至修灵体验,各种快节奏的快餐生活都会让人恍惚间有种“回光返照到了少年时代”。但中年和青年毕竟是两个体系,每个台阶都有不一样的交际圈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问题。人到青年才会知道少年做了许多猖狂的无用功,但是回想起来,总会嘴角挂着笑,内心弹幕,闪过一排“哈哈哈哈,逗逼”。而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被困在“道德的枷锁里”,做与不做并不是出于本意,更多被滚挟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的道题语境。因此,Josh和Cornelia的变化,让原有的社交圈开始疏远他们,或者他们是在有意的自我逃离?人到中年,难免被社会“压按”成繁殖恋,放佛孩子才是进入各种场合的合格通行证。
这两个漂亮的戏剧矛盾伴随着剧情走向讨论两种生活状态之中,这也是让这部轻喜剧电影最终不致于沦为年中鸡肋的关键。

本.斯蒂勒和娜奥米.沃茨配戏,两人倒是不时能擦出一些火花,大概一位柔美的妻子能坚守在呆萌的文艺中年丈夫身边的角色搭配是可以让一竿子纽约客信服。但是两位主角,人到中年,不靠抽脂的好身材,难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带有过重的中产阶级审美品味的电影。人到中年,身材走样,大腹便便才是老美们征服全球的经典游客形象。

片里另外一个看点是,现代社会对纪录片的看法。一部纪录片是否应该遵守不用各种戏剧因素去干扰成片,让纪录片里的影像去述说,而不是人工添加些可以引导观众情绪的调料?这个问题正如,当初纪实摄影摄影诞生时候的问题般。但电影毕竟不同于摄影,它是一个协调性的事业,而这种背后需要发行商,投资商,需要利益成本回收的商品,它的复杂性也就远远高过一张平面或者数字化的照片。以至于,有如此”优雅“的借口,让众多从业者脑中自动删除了影像是具有巨大危险”模仿力”的“教条”。

而在人人都可以利用可携带性设备,做出“自以为是”的纪录“片”的同时,我们能否忘了曾经的初衷或者作为人最根本的诚实?总之,这是一个消费情绪与情绪需要被消费的时代。因为,所有的一切,除了理想,都太亦触手可及,且淘宝有售。

 5 ) 似乎带有些拼凑感

电影更像是两个不同的饼干在一起,就像片中一闪而过的奥利奥,俩片饼干配上中间的奶油。前一半是很寻常的大众生活常态,女方的闺蜜家新出生了小孩,主人公其实想要孩子但遗憾错过便嘴硬说不想要。 后一半是Josh与Jimmy的接触越发对自己纪录片事业的焦虑和失落,也许还有丝丝嫉妒。然后就是发现真相,但在晚宴上的揭穿,丝毫没有传统意义上权谋戏真相大白的爽感,此时,“真相”不再是告诉大家好人坏人的英雄。 Josh和Jimmy这两组像对照实验一样,可能我还没经历中年,所以当中年夫妇俩模仿或者说融入年轻组的生活样式的样子,就像Josh妻子那用力过猛的Hip hop似的怪异。 越往后看越觉得,这电影怎么什么都没讲明白啊,甚至有些话似是而非故弄玄虚,唯一有点意思的是最后所说的“不是恶魔,是年轻”。我习惯性打开豆瓣影评,发现不少我所忽视的地方。 似乎是欲言又止,可中年危机、年轻人的野心、追求成功等等,一直都存在,还需要说的再明白吗?也许真继续说了,就变成片中不得不剪去的土耳其故事那段了吧。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想不出来,可能和萝卜青菜的意思一样吧。 以及,我觉得这个电影很有纪录片的意思——拍摄手法没有纪录片风格,但所关注、表达的问题和点到为止的叙事就像是客观记录普通人、普通生活。可惜我从创作者角度什么都不懂,只能在观众视角表达一下感受了。

 6 ) 《年轻时候》:与欲望共舞

“他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看《年轻时候》之前,我是准备把这部电影当成文艺小品来消遣的。看完之后才发现我错得离谱。这是一部真诚、深刻而严肃的电影,它真正探讨的,是欲望。
 
主演本·斯蒂勒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喜剧演员,但他最近主演的几部电影都让我笑不出来,相反,我被他作品里的真诚所深深感染。
 
《白日梦想家》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勇敢做自己和追求梦想的故事,而这部《年轻时候》讲述的则是一个中年男人被现实伤得体无完肤的故事。影片的定位是喜剧,却看得我浑身发冷。

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中年男人的故事。影片中,纪录片导演Josh(本·斯蒂勒饰演)在一场演讲中引用了让·吕克·戈达尔的一句名言,“纪录片拍的是别人,剧情片说的则是自己。”有过编剧和影视制作经验的人就能理解这句话是多么深刻和一语中的。
 
看电影,看似是看别人的故事,感受别人的感受,事实上,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永远都是自己。
 
(本影评涉及剧透,介意请绕行)
 
影片一开始,Josh和妻子Cornelia(娜奥米·沃茨饰演)正在照顾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这让我们误以为这是他们的孩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孩子。人近中年,他们身边的朋友大都有了孩子。哄宝宝睡觉、给宝宝喂食、为宝宝换尿片、带宝宝玩耍、陪宝宝上早教班……宝宝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一旦宝宝降临,夫妻生活的重心都将不可避免地倾斜到了孩子身上,不管你是否喜欢。

表面上看,有孩子的父母们都显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他们陶醉在全新的生活里,他们脸上洋溢着甜蜜和满足。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或者说这就是事实的全部吗?Josh的死党,一个正在给孩子喂奶的父亲对他敞开了心扉,“我爱我的孩子,但我仍旧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孩子给我带来了快乐,但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快乐。”
 
这部电影之所以触动人心,秘诀之一就在于诚实和勇敢。《年轻时候》揭示了隐藏在平凡生活背后的真相。那些真相也许我们还不懂得,又或许我们只是不愿意去面对。


影片着重刻画了三组人物,一组是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他们代表的中年人,一组是Jamie和Darby,他们代表的是年轻人,还有一组是由Josh的岳父和一位老教授组成,他们代表的是老年人。不同年龄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对欲望、成功、价值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拓宽了这部电影主题的厚度。
 
Josh已经44岁了,家庭还算幸福,事业却毫无起色。作为中年人,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传达出的是不甘心。是的,不甘心。他们不甘心得不到认同和成功,不甘心逐渐老去,不甘心被时代抛弃。

所以,当医生告知Josh已经患有关节炎的时候,他才会显得那么震惊。这种病可是老年人才会得的,他知道自己迟早也会得这种病,只是没有想到发生得竟然这么快。Josh的死党也是一样,早早地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壮志未酬而身先老,这是一种痛入骨髓的悲哀,特别是对人生还有所追求的人而言更是这样。
 
Josh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他想制作一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为此他已经耗费了近十年的时间,结果却是毫无进展。一个困境是,资助他拍摄的金主们先后都退出了,他甚至没有钱支付给剪辑师,另一个困境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部长达7个小时的片子是枯燥和乏味的。理想很丰满,无奈现实却是赤裸裸地悲凉。
 
Josh想成为一个像他岳父那样的人,一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极度渴望能获得大家的赞许和认同。出于可怜的自尊和骄傲,在过去的岁月里,Josh从不接受他岳父的任何帮助,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片天空。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挫折后,Josh终于放下身段,他为岳父放映了自己的纪录片并征求对方的意见。坚持了7个小时后,岳父终于看完了影片,他表示这部纪录片里的好多片段都苍白而无聊,应该毫不犹豫地剪掉,但Josh却认为这些耗费了无数心血的片段才是纪录片的核心。为此两人大吵了一架,Josh认为他不应该来请岳父提意见,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是他自取其辱。
 
一个人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得不到认同,是愤怒,更是悲凉。“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李宗盛的歌真正唱出了人生的滋味,你耐人生何?

怀才不遇,知音难求。所以,当Jamie出现在Josh的生命里,当这位年轻人对Josh说很喜欢他的纪录片时,我们就能理解Josh的受宠若惊和喜极而泣了。对于现在的Josh而言,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
 
Josh和妻子与这对年轻夫妇越走越近,他们震惊于这对年轻人复古的生活方式,更惊喜于他们年轻而自由的心态。他们用卡带和黑胶唱片来听音乐、用录像带看电影、推崇DIY、讨厌Google、FaceBook……他们的身体和心态都是如此的年轻,简直美好得一塌糊涂,让人嫉妒。年轻真好!

至此,这部电影的故事已经过半。如果主题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将毫无疑问地流于肤浅和平庸。幸好不是这样。
 

受Jamie的感染,Josh决定敞开心扉地去帮助这个年轻人,与他一起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Jamie决定做一个纪录片,为此Josh将自己的各种人脉无私地分享给Jamie。正当Josh感觉自己正重新活过来的时候,真相却悄悄地浮出了水面。相遇、相识、仰慕、合作……原来一切都是Jamie早就设好的局。作为一个年轻人,Jamie同样渴望着成功。为了实现这一目的,Josh被他当成了通往成名大道上的一块踏板,一颗棋子,一个筹码。年轻却老辣的Jamie利用了年老而单纯Josh,就是这么简单。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而Jamie竟然用虚假的方式来拍纪录片。发现这一真相的Josh怒不可遏,他决心在岳父的表彰会上揭露Jamie的真正面目。无奈Josh遭遇了现实再一次的啪啪打脸。
 
在Josh踢爆的这个惊天真相面前,所有人甚至是她的妻子全都毫无反应——没人真正在乎Jamie是不是采用了欺骗的方式来制作这部纪录片。“也许Jamie是个混蛋,但是他的片子我很喜欢,谁在乎呢?”
 
聚会上,Josh出尽了洋相,还因袖子着火被Jamie用水泼了个透心凉。现实就是这样,你以为你已经跌入了悲惨的谷底,其实还有更大的深渊等着你。没人会真正在乎你,你只能自己在乎自己,没人会真正理解你,你只能自己理解自己。理解不了这一点,就永远不能脱离痛苦。

有得到就要有付出,凡事都有代价,只看你是否敢于去付出。Josh功成名就的岳父就曾一针见血地女儿说,“回顾我的电影生涯,我反思自己是如何取得如今的地位和成就的?如果我对自己说实话,我会说我的成功是以牺牲你和你妈妈作为代价的,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是一个自私而无畏的混蛋。但是对外我不会这样说,我会说我成功的原因是我的天赋,我的努力和运气……”
 
对女婿的失败,岳父也毫不留情,“他至今浑浑噩噩一无所成,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成功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依旧相信着那些虚假的演说和心灵鸡汤……我知道他想成为像我一样的人,但他不够冷酷,所以他永远成不了我。”
 
这让我想起一个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懂了那么多道理,了解了那么多真相之后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在我看来,了解真相虽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但当你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你的心里会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坦然。
 

追逐着理想,向往着成功,渴望着被认同,这是每个人的心魔。不能驾驭它,平静快乐的人生就无从谈起。我们追求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结果真的比过程中要吗?他人的评价真的比自我认同更重要吗?什么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

影片的最后,Josh的妻子在翻看杂志时发现,Jamie如今已是影视行业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个年轻人获得了Josh渴望已久的成功。妻子说,“看,这个魔鬼已经被放出来了。”Josh淡淡地笑了,他说,“他并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最终,Josh做到了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虽然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还有很多的痛苦和磨难等着他,但他已经理解了别人,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人生。
 
不甘心就不甘心吧,不迷失自己,不放弃努力,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突破自己做人的底线,做自己就好。别人不认同你,就自己认同自己吧。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真正的快乐,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首发自公众号 2j的花果山,欢迎留言及转发。谢绝未经授权的转载。
<图片1>

 短评

三星半。人不是到了中年才有危机,只是到了一定的岁数,发现已经没有热情和精力去对抗这些危机。20岁的时候改变世界,40岁的时候面对世界对自己的改变,拥抱你的关节炎。电影不够犀利,也并没有说明白,在挣扎了一番过后,是不是学会的只是不再假装自己是别人。

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所以孩子又背锅?太多人随年岁增长,活得愈见乏味沉寂,就把孩子当工具,妄图利用他们拯救自己的“中年危机”。投机、犬儒、善巧名目的利用和榨取他人,这是人的本质问题,真不是时间问题,更非太年轻所致。如何在所谓成人世界的规则里葆有初心、活得如赤子般纯粹,这也不是中年课题,是一辈子的课题。

10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比较失败

11分钟前
  • James忘了昨天
  • 较差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完全吸引你 但又觉得对方没有对自己有所求 那可能是因为他的所求隐藏的比较深 朋友这个东西 信任还是根基

16分钟前
  • 不忘
  • 推荐

更想看到一个没有电影元素的版本

17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Noah Baumbach的新片。纪录片导演的中年危机没有因为遇见一对有活力的创作青年而解决,在后半段反而变成对于何为真实的探讨。但没有《Frances Ha》的那种轻盈和灵气。

20分钟前
  • btr
  • 还行

他们傻逼却又充满生机,他们虚伪却毫不掩饰对名利的诚实,他们的矫揉造作都可以从世界求得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就是年轻时候的你。

21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Noah的片子一直都很有趣 不过此片前后的割裂感有点强 中年危机 纪录片之争 纯粹的老人和功利的年轻人 结尾还是回归了现实 btw:1.最后的交叉剪辑很棒 2.He's not evil, he's just young.

25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导演有点野心太大了,一个电影中要塞进去太多东西,又是中年危机,青春的诱惑,信息时代弊端,又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反思,创作的本质,最后还塞进去了一个类似伍迪艾伦的互相计算的故事。整体显得很散。

27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道理都懂,故事的切入点找得也挺有想法,但拍成长片看下来还真没啥大意思

2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本爹,你能好好演你的逗逼行么

31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较差

前后太不搭了,最吸引人还是语言和一些滑稽的小细节。最后解释了国内总是捯饬烂片的导演们,他们都是太年轻了,赶快变为old man吧。

34分钟前
  • bird
  • 还行

婚姻版HA。James Murphy Scoring

35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一些段子很逗,但总体感觉不深,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了。美国年轻人,不太懂。

38分钟前
  • 忆秋
  • 还行

今年的惊喜片竟是这部,不过也确实合适。一部非常纽约的电影,充满着小资的自恋和自怨自艾,两代夫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冲突是表面,说的还是夫妻间需要在各个维度都坦诚相对吧。剧作成熟,剪辑略花哨。其中还闪过一个半秒的去年电影节的镜头我恰好当时可能在画面里的,整个人都惊呆了。。。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本以为就是个纽约轻松喜剧,没想到竟然如此有深度。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婚姻问题和年龄问题,而是鲍姆巴赫对电影制作的见解以及对攀龙附凤现象的嘲讽。自我揶揄和幽默桥段更衬出真诚干事者的落寞,喜剧外壳下的思考还是让人感到心酸。

41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所有穿越剧都是拍给孩子看的把戏,幸而孩子刚好是《年轻时候》的观众兼主角。鲍姆巴赫在这部折光返照将中产送回过去重审自我的作品里终于点透《鱿鱼和鲸》并非中产的属性而是时代的语境。那么在这个年轻的流量社会里老式中产的特征是什么?影片一针见血的甩出两个词:无聊和虚伪。新晋中产对这一权力精英形象的崇拜已进化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而不上不下的小资最终面临的难题却依然是以人为镜的自我认知。他们既不能像无产阶级那样自由地创作艺术,也无法如成功人士那样专心的养育孩子。从未实现的梦想(孩子)成了衡量他们是否跻身中产阶层的一个内在价值尺度,影片对于三者同时给予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终将历史扬弃的男主也让反思的结果活在了当下。

43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好喜欢,真的可以接伍迪老头的班!

44分钟前
  • 不勤劳的小院长
  • 力荐

没去过美国,但是Adam Driver的演出,让我看到了好多北京的XX摄影师,XX艺术家,XX音乐人,XX作家,XX红人,XX科技类创业团队的影子。

49分钟前
  • 赵大宝
  • 推荐

好莱坞励志片的烂拍法

54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