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伦

更新至04集

主演:杨采钰,侯明昊,向涵之,费启鸣,张腾,陈奕歌,隋媛,张淞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2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3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4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5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6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3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4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5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6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7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8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9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是路小路,只是已经长大

PS:这是给70/80后看的。这是我写的第一封影评,抒发一下。平平淡淡的一部电影,不表达什么大时代商海搏击人定胜天,却都是如同你我这些小人物,会心一笑的生活和爱情。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边看边勾起很多尘封多年的回忆。我和小路一样,刚刚改革开放时候出生、成长在国营大厂的家属大院,父母双职工,记事起就在厂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混来,懵懵懂懂的就是和同样是工人子弟的发小们打弹珠拍洋画,厂办医院一年一次注射疫苗,到了六一节去厂里的大礼堂脸上涂成猴子屁股排队表演大合唱,从小到大的同学几乎没有变化,十三四岁毛头小子的时候和外厂子弟学校的孩子打架,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也碰见每个人心里都有的白蓝,心生情愫暗中守护。学校操场外就是那些工厂的尘烟滚滚,那些车间的机器隆隆。小孩子的天空下除了相对于80年代尚还不错的福利就是无休止的游戏,自然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也几乎没人期待走出大厂闯荡世界的豪情,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如此顺其自然,长大,进厂,能读个夜大或者成人高考成为座办公室的人……,过去大企业都是郊区为主,生为城镇户口的我们其实都是城市边缘的孩子,黑白电视里鞠萍姐姐笑容可鞠,铁轨上压出的洋钉是我们的宝剑,操场上攀爬旗杆是男孩子勇气的象征,刚刚大城市回来师大毕业的女老师的连衣裙是女孩子们怯怯模仿的对象……一切仿佛隔世,好像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过去。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又拉回了二十多年前的夏天。没有人能否定如今的生活,虽不多富贵但也可以靠自己自食其力,充满选择。那些少年时光回忆模糊但也确实发生过。好像是我也是别人。可笑的是当初那个少年在教学楼顶起来,在工厂最高的烟囱、在每个可以攀爬消耗无穷精力的高处上眺望远方,眺望那些多年后的未来,可世界就像被工厂上空萦绕的浓烟层层遮蔽,远方似乎并不存在,少年未必会思考一生如何度过,只是觉得人生好像铁轨,它虽漫长,没有尽头,但是当时懵懂的认知,觉得生活只能顺着轨道走没有选择。可真的让你有各种选择的时候似乎烦恼无限放大,脏了的白球鞋洗不干净可以靠粉笔涂白,当面前无数条大路都朝向你的时候你却又如何度过这漫长的生活。我们都离开了这熟悉又陌生的厂区,烟囱早已在城市化进程中轰然倒下,代起的是更多的高楼大厦,如果乡愁是农村孩子的情感倚托,那我们的少年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再没有浓烟弥漫四周,苍穹下天空朗朗,人到中年却不曾再去高处眺望远方,归来仍是少年可哪啊也要有个归处,曾经热闹喧嚣的老厂宿舍区暮色沉沉,家属楼破败不堪,叔叔阿姨们满头银发坐在单元楼下等着他们住城里商品房里的孩子周末团圆。那些厂门口熙熙攘攘的自行车下班洪流再也流淌不出一滴沙粒,厂子里大喇叭早已成了哑巴,不会再转博新闻联播和报纸摘要……走出巴比伦那么多年,谢谢导演和原著作者让我再温少年,我们都是路小路,只是已经长大,搀着父母和孩子的手,来不及挥别那些平平淡淡的少年时光。

 2 ) 1990年代的小城女神

1990年代的小城女神

诗/碎岁

因为梦里有你

我用一年时间做一个梦

然后我醒来

用一生时间尝试回到梦里

烟囱是倾斜的,车间是漂浮的

压力表针的抖动有点过快

下班路上,我把自行车骑到飞起

我的心跳也有点过快

属于新人的高楼盖起来了

属于旧人的矮房铲平了

脱缰狂奔的时光前

曾有我们螳臂当车的青春

你穿着白裙子从夏天走过

你的芳香是没有出口的迷宫

 3 ) 用路小路的二十岁给我的二十岁刻下一个痕迹

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冬日里一个温暖明媚的午后,我骑着老爸的破旧的自行车穿过了半个小城,最后还是迟到了八分钟,电影整体一般,不过还是很开心很满足。
17岁那年,我高三,端午节的假期,我丢掉一场打花了的难看的比赛,翻到了《青春派》这部电影。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开始注意这个大额头的不算英俊的男孩,之后也看了他的成名作《山河故人》。2016年的冬天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了少年巴比伦的海报和预告片,当我发现有小董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看这部电影了。
喜欢董子健演的痛苦而伤感的高中生,因为从他的表演里我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时而自我感觉良好,时而又一无是处的年轻人。
少年巴比伦的导演相国强是一个对摄影调色很有研究的年轻导演。在他的镜头里,灰暗焦黄的工厂也变得柔美而梦幻。很多镜头截下来是可以直接用来当壁纸的。电影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原著内容贴合的很紧密,从白蓝居住的知识分子集中的楼房到蒸汽弥漫的工厂都和我当时阅读原著的感觉十分吻合。
或许是因为有删减的原因,电影的节奏显得过快,很多细节都没有交待到。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够充实和立体,其实导演所选择的演员外形和气质都和原著小说很贴近;长脚的裤子总是提到腰部以上一大截的位置,一颦一笑都生动鲜活,查了一下这个演员叫做李洋,百度上搜不到个人资料,豆瓣上也没有个人词条,虽然形象不太好但是演的还是很不错的。长腿这个人物代表了最悲惨的青工,出身农村的没有路小路一样的工人老爹,他只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工作,长腿长手的他是管工班唯一一个工作的人,因为他敲水管的天赋实在太好了,在他刻苦复习的时候,整个管工班都在和他作对,甚至把他复习的书给烧掉。烧书这场戏氛围和力度还是不够,过于轻松了。长脚的书被烧烂了,那他所憧憬的光明未来也就被撕得粉碎了。李光没有足够地表现出来那种敢怒不敢言的无奈痛苦的情感,即使他的脸实在是很入戏。有时候,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因为命运是由大时代决定的。
小李这个人物或许代表了70年代大多数的年轻工人,有进取心但又有些懒惰,他不像路小路那样颓废玩世不恭,也不像长脚那样寄希望于刻苦学习去改变大时代决定的命运,他有着自己的爱人,他们的工作也都还不错,小李是电工科的技术工人,小撅嘴儿是科室坐班儿女青年,前方的生活看似平稳而幸福,整部电影里小李的状态一直都是满足且安逸的。受限于篇幅,小李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是有一场戏导演处理的还是不够好。影片的末尾,小李的爱人小撅嘴儿被坏人陷害,掉到了下水道里,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依据小说中的任务性格,这时候的小李应该是无力且悲痛欲绝的,自己曾经所热爱的生活突然变成了一团随时可能被吹散的泡沫。面对厂领导的不作为,气急败坏的路小路想要动手,却被小撅嘴儿的妈妈拉住,说到“你们呀,还是太年轻。”
哎呀好喜欢李梦扮演的白蓝,厚厚的鲜红的嘴唇,妖娆丰满的身姿。和干瘪的撑不起来西装的路小路相比,这样的一个女人不像是一个可以厮守终身的伴侣,倒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姐姐,事实上影片最后的插曲就是张楚的《姐姐》。白蓝是一个冷冷的但又对路小路暖暖的女生。母亲和妹妹在唐山大地震中丧生,父亲又因为对母亲的思念而日益憔悴没几年也离开了她。白蓝从小就认识到了生活的苦痛,所以她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平静。从小说里白蓝和路小路第一次发生关系何以推测,白蓝之前是有过一段伤痛的感情经历的。李梦完全符合了我对白蓝的想象,长长的头发,厚厚的红嘴唇但又不算是特别漂亮,哎呀好像我初三时候每天放学一起走的那个女生……
白蓝和路小路的故事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都天差地别,这就注定了白蓝只能是小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只是他们都会带着彼此的影子继续生活下去。爱情从来没有套路没有因果,感情开始的火花或许只是你逆着人流的擦肩而过。他们还是相爱的,路小路会听从白蓝的建议去参加夜校学习,白蓝也会在离开了很久以后给小路写信说“穿过了几十里,还是给我的小路。”在一起的时候有多么甜蜜,分开的时候就会有多么痛苦。失恋的时候就好像丢了魂儿,就算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会难以下咽。只是希望我们能尽快回到刚开始的时候,你不会为我伤心流泪,我也不会为你默默无语,彼此不用建立束缚的关系,能够获得的只有愉悦和快乐。
二十岁之后的路小路会成怎样,白蓝又会怎样,我的二十岁又会怎样……

 4 ) 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

上大学时,教文学的老师推荐书目。有两本我至今还有印象,一本是《英特迈往》,老师推荐看,我浮皮潦草地看完;一本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老师不推荐,我仔仔细细地看完。倒不是和老师对着干,而是在那个年纪,喜欢的就是那样的东西。 之后喜欢读青春小说,甚至看完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知道了起名字可以找最好听的字组合,哪怕这个名字听着非常假,还知道了谁要是从美国回来,就意味着成功了。 有些故事本身不能打动我,文笔也无法吸引我,我也过了惨绿少年悲悲切切的自伤自怜时期。这几年,我遇到了四个人的四本小说,我发现,青春的意义,恐怕是意气奋发伴随着缓慢受锤,如果有一天知道有些事不可为,青春基本宣告结束。 这四个作者是王朔、王小波、冯唐和路内。 这四本书是《动物凶猛》《黄金时代》《北京,北京》和《少年巴比伦》。我摘一些打动我的段落,说说我喜欢的原因。 《动物凶猛》描述青春: 那是我一生中纵情大笑次数最多的时候,我这张脸上的一些皱纹就是那时候笑出来的。 《黄金时代》这样说: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北京,北京》有这一段: 我的心里一阵强烈的光亮,完成了人生中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长这么大,认识我初恋十多年,梦见她五百回,第一次,我发现我初恋是个非常普通的姑娘,尽管冒着缥缈的仙气儿,但实际上有着一切普通姑娘的烦恼。 《少年巴比伦》有这句——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 四本都极好,有两本已经改编为电影。说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首先便是夏雨的脸、宁静的小腿肚子,那句话如果不是看完小说,就不会知道。说起前天上映的《少年巴比伦》,便是路小路的瘦和白蓝的裙子,那句话是白蓝劝告路小路的话,拳怕少壮,人怕少年,都是这个道理。 谁都青春过,但不是谁都有能力总结青春。 《动物凶猛》是50年代生人的青春,那时运动接着运动,人民斗志昂扬,试图拯救他们认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王朔后来写——“所以,我这样的小孩——当年,也认为:我国处于众多敌国包围之中,要准备打仗。上学是多余的。工作是不可想象的。长大唯一目的就是死或把别人打死在战场上。没人想过要活过四十岁。” 当时看到是简直震惊,时代对人的影响是沁入骨髓的。跟王朔同岁的一批人,包括冯小刚、姜文和崔健等人眼神里时而闪现的精明,就是被锻炼出来的。你不知道有一块板砖会从身后还是远处拍过来,因为有了受迫害妄想症。今年李志跨年,崔健是嘉宾,在台上嘶吼着“像一把刀子”,我周围的观众基本无动于衷了,也是,那个动刀动枪真干的年代,真的过去了,从这个角度想,电影《老炮儿》大热,很不寻常。 《黄金时代》看得快,高中时看,大学时又看。有一年一个人去房山,下大雪,又看。我和老娄在一个小饭馆里点了牛腩,两壶白酒,対谈畅饮,那时我就装着一本《黄金时代》。王小波写的有多好呢,好到一读起来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在知乎上有一篇分析,谈这本小说的结构和叙事,在那些句子和事情之下,暗含着王小波对那段时间无限地追忆和对那个年代无情的嘲讽。一对男女,为群众不容,在野山与洞穴里相爱和说笑,只要度过了一个夜晚,就够一辈子细细回味了。 《北京,北京》是在大学读的,如今看,认为是冯唐最好的小说,混沌黏稠。他是个试图站的更高更远的人,所以才写过这样的话——“站在景山顶上,看北京这个大城一圈一圈地由内而外摊开,越靠外越高,仿佛一口巨大的火锅,这个在中心的景山就是突出在火锅中的加炭口。时间,水一样倒进这口锅里,从三千年前就开始煮。我们能同一时间呆在这口锅里,看一样的浮云尘土、车来人往,就是缘份。” 这种写法,足够流行了。 《少年巴比伦》我在电影资料馆看过,前天又看了首映,这中间隔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期间我买了路内的小说,在上班的地铁上看完。中间无数次叹气,叹气完心平气和地回到桌前,吃饭或者看网页,开玩笑或者假正经,直到渐渐忘掉情节和人,但我清楚,那几个月里我为数不多的几次伤感,都交给了路内。 在电影资料馆那一场,导演会试着说说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与相同,我才意识到,文字打动人的地方,并不一定能用影像同样打动人,要转化,要声画,要升华。这中间,有界限,有相通。老问题,也没有什么新答案,那天却在他的自述里找到了一些说法: 我对于《少巴》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重要的几个标签:大工厂时代、不能企及的爱恋、魔幻现实主义。《少巴》不算是新,对于整个电影史来讲,我觉得它属于陈旧,但对于当下中国青春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它新,属于那种不再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的新,或者能够作为中国青春类型片的一个典型代表流传下去。 这算是导演的野心吧。 一个二十出头的工人,在一个被视为放弃之地的工厂里,别人都是这样活着的,你不想这样,那你要哪样?上班或者卖香烟,最后都将无可避免地走向庸俗、衰老和腐朽。 那时,就知道,“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的真正含义了。 电影中间有爆笑、有失落,爆笑处特别开心,失落处黯然神伤。董子健和李梦虽然都算新人,但有资本或者有能力接这个戏,就值得更好的未来。那天我看到他们的时候,两个人都已经快站不住了,因为疲惫地跑场,背靠在墙上接受一些观众提问。导演在一边,戴着眼镜,像极了梁文道,极少说话,几个演员也站着,接受掌声,活跃气氛,挺好。2017年可以打四颗星的第一部国产电影,满分五颗星,一颗星给张楚的《姐姐》那首歌。

 5 ) 我们寻找的不是出口,而是你

所有的青春都会被时间的火车一去不回的带走,每个少年梦里都有过的一个白蓝,我们徜徉在迷惘的空旷厂区里 我们踯躅在每一个困惑选择的路口。两条相交的人生轨迹把所有的思念都汇聚在那个相交点上,然后就此微笑着挥手别过。那年白蓝骑着单车从惶恐的人群中逆行而过,从此思念开始根生,那年一辆开往上海的火车把她带走,从那,青春开始凋零褪色。 一部很不错的关于青春爱恋的电影。

 6 ) 少年巴比伦

“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一片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一个持枪的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这里不需要太多的英雄,大多数男人都会堕落在美丽的陷阱之中,以至于忘记了走出森林的那条路。”

白蓝说自己是没有脚的鸟,这话我已经听过不下三遍。她是没有脚的鸟,但她却是路小路的大陆,是他的方向,就像路小路说的,白蓝是他青春所有的甜蜜,即使他的肉身已开始腐烂,但有白蓝,他这只不安的鸟也会变的稳定。人生最怕是错过,我来找你,你却离开,无影无踪。不知白蓝现在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徘徊,追梦之人辛苦,无梦之人心苦。

 7 ) 看完这部片子,在零下的北京骑单车回家,一点都不冷

我学习过很多的豆瓣影评,知道有一种令人尊敬的存在,叫做原著党。只有他们可以说出“XX简直是对原著的侮辱”“XX毁了我对XX的想象”之类的话。他们是天然的正义,任何对他们情感的伤害都是不可饶恕的。

我一直立志成为一名原著党,但读的书少,屡屡不得志。直到我遇见了《少年巴比伦》,这书我读了三遍。进场之前,我早就在心中拟好了“跟原著比差太多了”“期望太高导致落差很大”“简直是烂片,还我40块钱”等台词,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电影院了。

剧情果然像预想的一般,电影把小说里要讲的东西差不多都讲了,却什么都没有表现到位。那种路内独特的“明媚的忧伤”本来是渗透在书中的每个角落,在电影里只有靠最后一点煽情的音乐才表现出来,像一杯泾渭分明的鸡尾酒,过了那条线,嬉笑终于变得悲伤。

电影中,白蓝让路小路去考夜大,她希望他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的父母,路小路去了并考上了,白蓝却依旧离他而去。《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林恩对拉拉队的菲姗说差点想跟她私奔了,菲姗说你是国家授勋的英雄,不能这样想。所以《少年巴比伦》是一部残酷的青春片,《比利·林恩》是一部伟大的人性片。

但意外的是,我竟一点都不愤怒。电影结束时,周围没有一个人动。一曲《姐姐》唱毕,银幕变暗,有人在后面啜泣,而旁边的女孩一直在问男孩“为什么”。工作人员似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见不到散场一次次地把头探了进来。

有那么一刻我庆幸自己是无知的,我不懂什么电影理论,看不出结构安排,也不在乎演员的表现力,只要有那么几个元素在,我就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董子健本身就带着那种软弱却逞强,不自量力的个人英雄主义,李梦像她的名字一样梦幻而美丽。这已经是千篇一律的青春里最好的模样了。

白蓝刚出场时,逆行在所有奔跑的人之中,带来一种于千万万人中遇见你的错觉。脸上挂着忧郁,却远非不快乐的那一种,仿佛有着无数的谜题等待解开。

路小路在大闹会场,并嘶吼着《无地自容》时,脸上挂着小人物的胜利感,白蓝却不发一语,失望地转头离去,留下路小路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

路小路因为打架,错过了约好的送白蓝去上海的时间,在空空的站台哭泣,突然间看到了白蓝留下来的帽子。
(赶上了又怎样呢,在《追随她的旅程》中,于小齐说:“喂,路小路,跟我一起去上海吧,咱们永远不要回这个地方了。”“我去不了上海,不过我会等你的。”路小路说。)

太多的场景模仿了少年心事,那种浑浑噩噩悲观者无处可去的青春。情怀这种东西是不可捉摸的,因为它总是因人而异的。我试图告诉你,这部片子触动了我,却找不出任何可以推荐的理由。

但有一点是毫母庸置疑的,看完这部片子,在零下几度的北京骑单车回家,一点都不觉得冷。

 短评

2015.6.18 @上海影城 #SIFF# 近年来最喜欢的国产片,没有之一。看之前还有点怕毁了原著,结果却是惊喜。演员相当到位!

8分钟前
  • Shane
  • 力荐

喜剧的部分多了点,关于转变中的九十年代所带来的失落和一类人群的青春描写略有缺失。天未明的时候,骑着单车穿过锅炉和烟囱的蒸汽,去看那条延伸至或许此生都无法抵达的远方的铁轨,追一个不属于相同世界的人,确实是种粗粝又动人的诗意。

1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整部电影就像工厂大爆炸后的青春碎片,有类《阳光灿烂日子》的片段,也有天马行空的联想,工厂里奇形怪状各种人写画得不错,但受限于各种因素,没能汇合成一股齐整,有力,喷薄而出的90年代情绪。董子健和李梦都很OK。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作为新人导演作品,影片还是蛮多惊喜的,整体都有一种玩的心态。加上文本本身的基础很好,那个下岗之前的狂欢期,闲汉们的桃花源。虽有瑕疵,仍值得一看。另外,片中蛮多阳光灿烂的影子,虽然较之阳光还差了太多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剧本和剪辑有很大问题,全片碎片感太强,场景转换生硬,叙事和镜头较弱,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对原著党来说男女主里里外外还是差了点意思(女主应该一直穿着长裙,有两幕穿短裤露出的粗壮小腿实在不忍直视)。另外可能尺度关系,人名和台词都改温和了,不爽啊!还我老牛逼,倒逼,德卵。。。

22分钟前
  • Heisen
  • 还行

原来是在青岛拍的,电影里的青岛老城,熟悉又亲切。看时一直在想工厂的戏份是在哪选址拍摄的,后来看到一个镜头,“戴城糖精厂”后面四个大字——青岛碱业。

24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意想不到的惊喜,粗糙但有灵气,甚至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喜欢。即便台词不接地气,也因为有了路内出色的文本打底而不显得造作。董子健真是90后演技之光(再次对于国产片中把娘炮角色当丑角的作法竖中指

28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衔接、调色、特效等细节上略有稚嫩和瑕疵,不过作为处女作已经相当不错了。张猛的工厂情结,姜文的生猛浪漫,再撒点文艺和幽默佐料,是一部个性观赏性兼备的年代小片,观众阵阵发笑。这已经是董子健在本届SIFF上亮相的第四部新片了...这孩子演戏确实有悟性,艺二代嘛,怕就怕这种既有门路又有本事的。

2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2.5;加半星给“走了几千里路都忘不了你”,作为原著粉,无论如何都触动不到心弦;90年代的厂区生态,内地小城的闭塞破败,时代孕育的独有特征,曾让我们欢笑哭泣的纯净梦想与理想幻灭,皆展现得局促生硬,台词尤其欠佳,拿腔拿调得犹如舞台剧,改编失败。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今年,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青春片。一个关于初恋故事的少年心事,用戏谑而有调侃的口吻,从路小路遇见白蓝开始,用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以小见大,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工人故事。董子健作为旁观讲述,李梦最出彩,她用超出实际年龄的表演演活了白蓝这一初恋情人的角色。忠实于原著小说,是一个不错的改编。

3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时间,把我所爱的人、所恨的人、所在乎的人,都渐渐变成了模糊的背影,我们曾经在一起制造的那么多快乐与浪漫,细节虽已经说不出、感觉却永远忘不了,而现在的我们,却各自在这世界上孤独的行走,永不相见。。。

39分钟前
  • 狐狸修炼中
  • 力荐

要拍小镇青年,贾樟柯笑了。完全像知识分子下乡体验民情。

4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最后那位伤心的阿姨拦住他们冲向领导的步伐,劝说:“别动,你们还年轻,别动。” 那是全片最沉而锥心的一句话。少年他眼尾线条的走向,和在夕阳下空无一物的橘色虹膜 太好看。

43分钟前
  • 推荐

不难看,但难称优秀。整体略矫情,虽然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是去自找情感的戳点的。笔墨都在主演身上,所以主演都还不错,只是其他人你刚有了个印象,忽然就没了。情节有点分散,歌有点不搭,以及白蓝的胸罩有点太不合身了。

46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一个周韵还不够吗!还来了一个和周韵一模一样的李梦,一模一样啊!!!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咱家小董真是会演

53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好的方面只是拥有原著基础,主要演员靠谱。改编剧本却没能提炼原著,出来一盘散沙,一种火急火燎赶的感觉。表达国营体制的衰落,缺乏底蕴,工人也脸谱化,青春又苍白无力。喜剧处理也用力过猛,与《钢的琴》等中国工厂特色魔幻现实主义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5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没那么失望,人物情绪,戴城糖精厂、90年代空间还原是对的,选角也还行,驾驭上稍微脱线了,放大喜剧缩小了内心,路小路、白蓝交流不够,有佳句无佳章。路内是这几年青年小说家里,每部作品都想读的,语感独特气质迷人,外冷内热,偶尔买文学杂志就为第一时间看他作品,细想,他的小说没适合导演去改。

6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没觉得差,比韩寒的好不知多少倍。董子健有少年气,90年代复刻得精准。配一堆群魔乱舞的群像,讲一个疯傻暗黑的时代。有使不完的劲,挺好。“你会记住我的。”

1小时前
  • mumudancing
  • 推荐

8.0 奋不顾身,横冲直撞,时常闷骚也能明骚,想硬的时候就硬,害臊了就捂着。李梦的小粗腿,董子健平和无侵犯性的脸,舒服。不挑拣,看完畅快通透就挺好。

1小时前
  • La~jum~b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