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 粤语版

正片

主演:王丹妮,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廖子妤,刘俊谦,杨祐宁,邵仲衡,陈家乐,杨诗敏,黄进,蒋志光,李子雄,李敏,陈柏宇,胡子彤,白只,周汉宁,中岛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1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2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3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4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5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6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13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14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15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16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17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18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19梅艳芳 粤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梅艳芳 粤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家境贫寒的梅爱芳(廖子妤 饰)和梅艳芳(王丹妮 饰)是一对甜美可人、歌声动听的姐妹花,为了补贴家用,姐妹俩从小登台演出,声名渐起。及至成年,梅艳芳的魅力渐渐盖过姐姐,她也当之无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个天资丰厚的女孩,得到了唱片公司经理苏孝良(林家栋 饰)的垂青,更有金牌经纪人Florence(杨千嬅 饰)、服装设计师刘培基(古天乐 饰)、相识于微时的歌坛巨星张国荣(刘俊谦 饰)等人鼎力相助与悉心陪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弱女子,逐渐成长为挡风遮雨的大姐大,梅艳芳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卡戴珊家族第四季王子复仇新记1987其实在天堂暗花探戈“沙洛姆”巴黎恋人春江英雄之秀才遇到兵蝴蝶君百分百感觉2003大话江湖录第二季不思异:电台死无葬身之地添加魔法:神秘之城第一季女司机亲密寻路钮扣人量产型璃子-另一位模型女子的人生组装记青春无季解剖杀人狂诗人与他的情人你追我赶2010爱情幻影政变旅客撞鬼杀出个黎明 第一季无线追梦人蓝色时分2015不伦之恋1981黑暗弥漫阳光爱人爱,不能没有你极限父子惊笑学院屌丝女士 第一季红楼枪声生命是个奇迹2004福星八戒之大年小怪奇机少年保持通话乌龙英雄2023杀手世界杯好比是最终迷宫前的少年到新手村生活一般的故事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第1季香格里拉

 长篇影评

 1 ) 旧时代和旧人们,都请走好吧

我躲了十几年一眼不敢看的张国荣葬礼,这个片子里迎头撞上,看得我在电影院里崩溃大哭。每年都觉得“现在应该能够平静面对了吧”,年年失败。

所有对香港文化有热爱的人,大概都不会错过这部片。里面太多香港文化的过往和现下,看着太感慨。

不过看下来最大的遗憾就是,这部片对梅艳芳还有那个时代的塑造,夹杂了太多现世的、外部的、以及男性的眼光。

这部片里的梅艳芳,一直到死都还是一个“固执任性的小女孩”。

这位演员长得虽然很像梅姐,但是委实是太年轻,太新生代,太漂浮,太模特了。

比起梅姐,她实在不够港女,不够80年代,不够姣,更不够锋利。

当然,这遗憾也不能全算在演员身上,梅姐之所以是时代巨星,就是因为她身上凝结着时代气质。

而一部作品要重塑“上一个年代”的精气神是很难的,远远难过塑造一个久远的时代,也难过想象遥远的未来。

“上一个时代”意味着“似曾相识”,也意味着“纵使相逢应不识”。这样的近乡情怯,确实太难拿捏。

我实在太热爱那个年代的香港了。

奇才怪才辈出的年代,有蓬勃发展的产业,也有野蛮生长的生机,骄傲又勤勉,当时的香港文化塑造着整个东亚的流行文化。

那个年代的香港人,与内地的关照情怀,也远远不是现下语境里一句政治正确的“爱国”可以描述的。91年水灾,93年扶贫,97年洪水,一众明星站出来义演筹款。

那时候很多歌迷影迷都和我一样,会因为一个人打开更大的世界,会了解更多的艺人、作品以及文化。而并非像今天一样,为了捧上去一个人,要踩灭周围所有人。

那还是一个所有人都相信“明天当然会更好”的时候,是所有人都还在为“香港”这两个骄傲的时候,是所有人还在喊“众志成城”的时候。

这个时代远去得太快也太彻底了。逝去的人一步步走远,被屏蔽的人更快地拉上幕布,故事朝着不同的方向书写,记忆从此殊途。

好像也只能说一句,旧时代和旧人们,都请走好吧。

 2 ) 质问电影《梅艳芳》,张国荣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本篇只为了澄清张国荣在电影中的不实情节,不涉及梅艳芳本人的利益,仅讨伐电影主创团队。)

我绝对不相信此电影没有拿“张国荣”作为营销噱头,捆绑吸血,证据如下:

①预告片AI换脸张国荣,欺骗观众。(我自己本人就是被预告骗去看了点映的受害者)电影实际成品货不对板。

②电影内容误区之一:1983年梅艳芳鼓励指点张国荣面对嘘声???

事实:张国荣在1983年凭借《风继续吹》事业已有很大的起色,1984年更是凭借《Monica》爆红。张国荣的确经历过被吹嘘的阶段,但是发生在1980年,那时候梅艳芳根本没有出道。发生在电影的桥段完全是为了衬托梅艳芳的仗义凭空捏造。而实际上张国荣是什么性格?自信到嚣张的人,就算遇到嘘声都会认为是观众不懂欣赏的人,就这还需要指导?

③电影内容误区之二:电影《胭脂扣》是因为梅艳芳的争取使得张国荣戏份增加???

事实:导演关锦鹏曾回忆过一段关于《胭脂扣》选角的往事。当时不同的电影公司是有「门第之见」的,演员们很难跨公司去拍片。影片的出品方是「嘉禾电影」,而张国荣是「新艺城」公司的。为了能够与张国荣跨公司合作,身为嘉禾艺人的梅艳芳便主动找到导演关锦鹏:「我去给新艺城拍一部电影,换张国荣来演十二少好不好」。这样一「换」,才促成了梅艳芳与张国荣的经典合作。

而张国荣本人,亲口在综艺《今夜不设防》中提出,关于十二少的戏份,是因为导演关锦鹏看了毛片后很喜欢这个角色,所以添加戏份。

④用张国荣的葬礼做宣传,在各大平台大肆宣扬张国荣葬礼拍摄花絮。

事实:实际上张国荣的葬礼根本不设观遗容仪式,有专业的保安团队,只有亲人,唐先生,几个至交好友才能看到遗体。其他人和任何媒体包括梅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到遗体。制作方还把这作为营销噱头,张扮演者躺进去让梅尽情痛苦十分敬业这种事情还被当成制作方营销的热点。

……

这部电影真的狡猾,明明主角是梅艳芳,但是张国荣在这部电影却有如此高的存在感,而且电影里面但凡张国荣出现的场景竟然可以没有一次是符合事实的,任由主创为了衬托梅艳芳而凭空杜撰。反而梅艳芳实际更亲密的好友谭咏麟,曾志伟,成龙等却只以秒为单位出现在影片。欺负人死不能为自己辩解?怕活人还在,自由杜撰会摊上官司?

电影还严重美化渣男近藤真彦,你问问中森明菜的粉丝愿不愿意?

写这个帖子对梅艳芳本人没有任何关系。我自己很欣赏舞台皇后梅艳芳,但是《梅艳芳》这部电影的主创如此下作,我不希望自己的偶像成了别人的嫁衣。他在这部电影就是妥妥的工具人,被捏造,被矮化,成为了衬托别人的绿叶。

张国荣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不希望被无良资本利用和消费。

 3 ) 做一場兩小時十六分鐘的夢

以婚紗開場,以婚紗結束。

「做人要有頭有尾,有交代。」

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讓我流淚得這麼盡興。

看《Anita》的感情是很複雜的。王丹妮的扮相超乎我想像地神似,令我在觀影途中無數次恍神:「到底這是演戲還是現實?」梁樂民導演亦很適時地穿插了很多紀錄片和真實舞台片段。對於一部出色的傳記電影而言,重要的不是拍攝技巧,而是抓住觀眾對主人公回憶的共情點。在這一點上,導演可以說做到近乎極致。

梅姐四十年的人生相當燦爛,但系電影只有兩小時,主創團隊抓住了更多梅姐人生里重要的情感節點和「愛人」,圍繞著Anita一生的「愛」展開故事。無論是姐姐梅愛芳、造型師摯友Eddie、日本初戀男友定系哥哥Leslie,這些都是改變梅姐人生的存在。這同時也是討巧的,觀眾對於這些人物本身就帶有相當濃厚的感情,所以在觀影時可以很輕易地代入情緒。

主演的表現是我在觀影前最在意和擔心的。因為大家都太熟悉梅艷芳了,新人到底能否演繹出她的神韻?看完電影我只能說造型師太勁,特別是短髮演唱會造型,和巔峰狀態的梅姐簡直一模一樣。王丹妮的演技前半段還算過關,但後半段梅姐與癌症鬥爭的情節表演稍嫌遜色。Anita最令人銘記的性格特徵就系「硬淨」,她從來不認輸,不向命運低頭。王丹妮的表演在這一part還是稍嫌柔弱,不過綜合全片以及扮相的相似程度,倒也無傷大雅。

幾位老戲骨每次出場都能觸及淚點。可能系林家棟同古天樂真系老了,他倆飾演嚴父和慈父毫不違和;相對而言楊千嬅反而不像在演戲,像在做自己(可能因為佢個人風格太鮮明)。廖子妤扮演的梅愛芳反而令我眼前一亮,她將姐姐的溫柔、慈愛、善良演繹得很到位,她和王丹妮之間的對手戲也很有看點。只有在姐姐面前,梅艷芳才會卸下所有的盔甲和武裝,從「完美的神」變返一個會扭計、會耍脾氣的活生生的人。看完這部電影,觀眾會更加強烈地體會到梅家姐妹互相扶持的精神。

最後,一定要講下我最著緊嘅劉俊謙。(先聲明我很主觀地喜歡他所以這段比較subjective)很多人質疑劉俊謙不像Leslie,這是肯定的,但感覺比外貌copy更重要。劉俊謙在自己的演技加持下盡力演繹了,和Anita年輕時江邊飲酒那段側顏其實還是比較神似的。和Eddie在酒店裡食飯那場戲也著實把我看哭了,劉俊謙的眼神真的很抓人,他擠出微笑拍著Eddie的手叫他不要告訴梅姐病情,不要令她擔心。那一刻我真的相信,他是Leslie,他是張國榮。

「我成日都覺得夕陽和黃昏很美,但是很短暫。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眼前;不然眨眼一過,很多東西就會消失。」

還是要感謝這部電影,對於喜歡梅姐但錯過了她黃金年代的我們而言,提供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陪伴她走過人生的重要時刻。我很滿足。

兩小時太短了。字幕滾動結束後,我呆坐在座位上。多想沈浸在這個夢境里,久一點,再久一點。

今晚回去再看看Anita的演唱會錄像吧。

 4 ) 从《十面埋伏》的罗生门说开去

2003年11月底,在结束了一连八场的演唱会后,梅艳芳赴日本拍摄广告,返港后再无公开露面。按原定行程,接下来12月这段时间她应该到北京、四川参演《十面埋伏》。

就像当初未公开病情时的情景一样,各家报纸又开始大做文章,说梅姐病情恶化入院,电影换人的消息满天飞。

对于迟迟未入组开拍,梅姐经理人回应说是在等剧组那边的通知安排。

记者去问刘德华,得到的答案是由于他自己导致的,因为阿梅的戏份都要和他一起拍,但他这个月去海外做巡演,所以推迟。

而张艺谋则表示片子已经拍完五分之四,剩下五分之一是梅姐的,只要她有档期过来随时可拍。

2003年12月18日,媒体将以上内容报道为“《十面埋伏》变罗生门”,质疑他们各说各话。

这是梅艳芳离世前的第12天。

现在我们知道,当时梅姐的病情确实严重了,已没什么可能再参演这部电影。即便各方口径不同,但心意是统一的:不过是想再给梅姐、给大家一个希望。

梅艳芳和张艺谋的这次合作终究没能成事,十八年后的今天,《十面埋伏》的出品人江志强用一部《梅艳芳》来弥补曾经的这个遗憾,是令人信服的理由。

那些所谓“消费”、“圈钱”的声音,也不太立得住脚,如果想赚钱,大可以拍贺岁、拍主旋律、拍那些扫黑扫毒扫贪,谁会不知道传记片向来都没有大众市场。

话又说回来,电影本身能不能拍好,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片子里确实能看得出主创算尽力,大致讲出梅姐的经历和成就、对舞台的热情和专业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选用新演员、穿插真人画面都算大胆的决定。

不过看完,我很难用成功与否,或喜欢与否来形容《梅艳芳》这部电影。

或许就像罗生门一样,人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对梅艳芳有着不同的定义。

作为对她稍有了解的粉丝来说,梅艳芳精彩的一生,还是值得一部更好、更有深度的传记片。

抛开如今不可说不能说、或涉及到众多目前仍活跃的圈中人的内容,这部电影《梅艳芳》的问题首先是做了太多减法:梅艳芳是个没有童年的人,电影一开始就没能从这一点细究单亲家庭、重男轻女环境对她长大后的影响,没能交代她成名前后的差异,没有显示八九十年代传媒舆论对一位破格女艺人的不公平与天然恶意,没能体现她开朗大方幽默的性格及与一众好友的珍贵情谊,也没提及她患病前后的担忧、选择和转变…同时,电影又在梅姐私人感情方面做了过多加法:美化了日本男星和刘培基(Eddie)两个人物。当然,梅姐对圈内、对社会的付出及影响,也远不止组织慈善演出这一项。

90年代初,成龙去美国发展见识到好莱坞演员工会制度,回港后便联手梅艳芳等人成立了演艺人协会,摆脱影视行业被黑社会的控制、为同行们谋福利。梅艳芳从协会成立第一届起就任职副会长、后来也担任会长、理事等职位。除了片中展示的一些的公益活动外,梅姐所做的最具深远意义的事,是为香港艺人北上与内地导演合作铺路(当时香港演员到大陆拍戏有比例限制)。

2002年底梅姐确诊良性肿瘤癌变,仍代表协会和各个政府部门开会、北上去跟京圈打好关系。这个时候的她做了很多接下来的计划:计划慈善演出、计划拍内地导演的电影、计划做音乐剧、计划开个唱…就是没有计划自己的治疗。

所以梅姐起初只把病情告诉了贴身工作人员,当中包括造型师刘培基。据刘培基描述,他曾经陪着梅姐到北京、上海等地看过几次中医。这段时间大约持续到2003年初,香港遭受SARS,整座城市代价惨重。随后张国荣突然离世更给她造成极大打击。此时正值筹备1:99慈善演出,这期间梅姐才将自己得了癌症的事透露给了几个亲近的好友,当中包括她的某位徒弟和刘德华。他们劝梅姐去看西医、也劝她为了身体不要开演唱会。

从几段访问摘录,可看出梅姐曾经的心境变化:「我信佛,人何时来何时走是注定的,既然上天派我来完成使命便要带我走,我没所谓,所以没想过要接受现在的治疗,只找中医用最温和的方法处理,所以没跟任何人说。」

「朋友们说leslie走后你有多凄凉,如你走了,我们又如何?…哥哥走的时候,我很痛,如果我走了,我的朋友会怎样?所以我问自己,如果我已放下生死,是不是应该连这件事(治疗),也放开呢,那时起,我才开始接受治疗。」

当时得知梅姐病情的刘德华,找来养和医院肿瘤科总监张文龙为她主诊。直到7月份,梅姐才第一次做西医电疗。张文龙回忆最初和梅姐见面,记得她说「张医生,你不要说我,我知个病医迟了,但我要开演唱会,你要帮我撑住。」

由于去医院的缘故,消息不胫而走,港媒开始写文章报道梅艳芳患病的猜测,天天派狗仔守在她家外、围堵医院、追问圈中各路明星….这种铺天盖地的情况到9月初,梅姐在一班好友(成龙、杨紫琼、梁家辉、张学友、刘德华、钟镇涛、刘天兰、岑建勋、金广成等人)的到场支持下开了记招公开患癌症事实并表示积极治疗中,同时宣布将举办个人演唱会。为了放松现场气氛,梅姐甚至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说「我未死得住,不要日日在我家下面等我死!」

2003年11月一连八场的梅艳芳演唱会如期开启,每晚台上台下都不乏重量级人物。幕后工作人员及一班徒弟们被安排在舞台两边,怕她出事晕倒,随时准备冲上去。但是梅姐只要站上台,就仿佛病痛全都消失了一样,风采一丝不减。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梅艳芳一人身着婚纱讲拜拜的标志性告别场面,后收录在碟片发行的是当中的场次。其实演唱会真正的尾场第八场(2003年11月15日),梅姐是被众人围绕着唱完了《夕阳之歌》的,刘德华和陈奕迅,伴在她一左一右,旁边还有徒弟们,提着她的纱裙谢幕。在全场观众“Anita!Anita!”的呼唤声中,梅姐又两度安可返场,以《珍惜再回时》结束了最后一场演出。

整场演唱会是感动的、热闹的、圆满的。

现在只能找到当年这段渣画质,红衣是华仔,右边黑衣是eason。下面还有草蜢、梁汉文、谢霆锋等人

记得去年,伊能静在采访的时候说自己很幸福而评价追求事业没结婚的梅艳芳很惨,引发一阵争议。我看到这番言论时,脑海中随即闪现了梅姐演唱会最后谢幕的画面。

不是她一人在台上讲拜拜,而是这个被大家围在核心,众星捧月的情景。

梅艳芳十几岁出道后,就迅速达到了绝大部分明星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事业巅峰。二十年后谢幕时,她的舞台之下座无虚席,安可后观众都始终不肯离开,而台上的巨星们更是一个个心甘情愿跑前跑后为她提裙。以前没见过哪位女艺人能获得如此高圈内圈外的共同喜爱,未来也不见还会有谁能获得如此地位。梅艳芳哪里还需要什么婚姻来标榜幸福呢。

所以电影《梅艳芳》的基调多少和伊能静的言论有雷同之处。里面的梅艳芳,是强加了创作人主观臆断的。

其实可以从梅姐后期的言谈中略知一二,经历过高峰隐退复出后三十多岁的她,在观念和心态上应该已经跟年轻时有了很大不同,曾经爱热闹,现在看球赛看书,也觉得过得很充实。问及感情,便说遇到合适的伴侣或许一起生活,但未必会结婚。「今天的日子,我興起時就會自己一個飛去外地玩幾天,不用人陪也可以很開心呀。」

2003年,港府在尖沙咀落实兴建星光大道,梅艳芳是首批获邀嘉许的杰出电影人之一,12月30日,还未来得及在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她离开了。

2014年,梅艳芳成为除了李小龙以外,唯二在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设立铜像的艺人。

铜像底座刻有刘德华题字「香港女儿梅艳芳」

2014年梅艳芳铜像原貌。2019年星光大道重建后做了调整

电影《梅艳芳》全片之中,我印象最深大概是童年梅艳芳出场奋力去抓红气球的一幕。

她身上有着那个年代许多香港人的缩影,底层做起没少捱苦,小小年纪凭借一股拼搏劲头抓住机遇,功成名就。她又是个天生的艺人领袖,好像与生俱来就有种责任感、有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气,出钱出力出于本心,从不为了个谢字。

她确实是香港的女儿。

以她命名的电影远不够她好,这是自然。我猜假如梅姐自己看了大概也不会介怀。

连同2013年那场十周年十思音乐会,都算作昔日老友们对她的念想,给她的礼物,也是影迷歌迷的福分。

也只有梅艳芳,于离世十八年后仍然被圈内外众人惦念、让粉丝们有所期待。

谢谢你,Anita.

 5 ) 拍梅艳芳的传记,注定吃力不讨好

电影《梅艳芳》上映,口碑相当分化。

电影《梅艳芳》的豆瓣评分截图。

有人泪洒影院,也有人认为偶像被消费了。

有人嫌它事无巨细报流水账,也有人怪它语焉不详。

有人说,扮演梅艳芳的王丹妮可能很努力,但没有一点刚毅和侠气,像个亦步亦趋的小学生。也有人说,梅姐那些经典的舞台行头,电影没有如实重现造型,材质还透着一种廉价感。

拍梅艳芳的传记,很可能注定吃力不讨好。要重现巨星风华本已很难,更何况这位巨星身后,有一座城、一个时代为她背书。

撰文 | 张哲

01

反叛:“驯服不到的黑夜豹妹”

电影《梅艳芳》(2021)剧照。

八十年代香港,梅艳芳横空出世。众所周知,她的形象参考了麦当娜的部分元素。流行文化学者吴俊雄指出,“这种女性形象向旧时代说再见。跟陈宝珠、萧芳芳不同,梅艳芳较主动吸收一些西方的想法,并融入本地。”

“他将身体紧紧贴我/还从眉心开始轻轻亲我/耳边的呼吸熨热我的一切/令人忘记理智放了在何”。年轻女孩自述性欲的文本出现在彼时香港,足够离经叛道。《坏女孩》一出街,公众惊喜地发现,原来粤语流行歌的世界里,女歌手除了端庄娴静大气,除了郎情妾意伤春悲秋国仇家恨,竟也能以如此颠覆的面目出现。这个由梅艳芳代言的“坏女孩”,她对身体自主,对爱情自主,对欲望自主。她坦诚面对欲望的过程,即是探寻女性主体性的一小步。

《坏女孩》(1985)唱片封面。

民族音乐学家J. Lawrence Witzleben的见解带来了更深层的启示。他提到《坏女孩》歌词中那句“Why, why, tell me why”包含了巧妙的双关,因为Why的发音听起来很像粤语的“坏”。高明的粤语歌词作者总是善于通过文字游戏,赋予歌词隐藏的趣味和含义。林振强笔下这个原本被视为“乖乖”的女孩,虽然也对自己不再矜持而感到懊恼,甚至照搬世俗标准骂自己变得太“坏”。但旁人无视她内心的纠缠,只因她直面欲望就直接冠以“坏”的判词。她当然不甘,不服。于是原本单向度的歌词,便可解读出复调的叙事:旁人每批评这女孩一句“坏”,她就铿锵地回击一句“Why”!

电影《梅艳芳》里林家栋所饰的华星总经理说,“快歌不是要唱兴奋,而是要唱反叛”,《坏女孩》即是这样的反叛者。尽管它仍具几分生涩、犹疑和自嘲,不过由此带来的正面反响令黎小田、林振强这些幕后操盘手决定,继续剑走偏锋,将梅艳芳打造成一个挑战传统性别观的女性形象。

梅艳芳《In Brasil》(1989)唱片封面。

一年后的《妖女》较《坏女孩》更进一步:“众称你做 bad boy/但命运令你随夜幕遇着这妖女/今晚的你当心/你心窝给我弄醉”,成为在情爱关系中牢据主动地位,连坏男孩都可轻松收服的“妖女”。

1989年的《淑女》招致后世一些批评,如“面对男性肉欲的挑逗和引诱,淑女搬出一大堆男权社会加诸女性身上以压制女性的道德枷锁来说服自己紧守贞操。女性的地位至此陷入最低点。”但细味歌词,其实不难读出反讽意味,“淑女岂会贪新鲜/淑女寻梦都要脸”是戏谑地照读社会规范,“撕我忧郁的盖掩/想要撕去这晚象要/将我心里所有黑暗燃点”才是这淑女的真实心态。

电影《梅艳芳》中特别提到的“黑色铆钉战衣”。

同专辑的《黑夜的豹》自傲地高唱“驯服不到的黑夜豹妹/唇上载满着狂野暧昧/擒住你/然后使身心崩溃/遗留一串追悔”,将男性视作玩物,是对《妖女》的承续;1991年《梦姬》“区区匹夫/怎可挡这梦姬/无谓孤单/投降吧俊男”亦是如此。

在事业全盛期,梅艳芳还有《冰山大火》(“跳跳跳跳热到要跳舞/我被他的眼光擦到著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叫火烛车火速的到步”)、《Crazy Love》(“Hold me再来吧/Baby做我爱奴吧”)、《征服他》(“征服他/汗滴中造梦乡”)等快歌,大胆歌唱女性情欲及主体性。这些歌词也细致刻画女主的外表、装扮、动作与神情,如“那黑色紧窄裤/压紧你思绪和血管”、“黑衣黑如黑寡妇”、“叉腰侧望”、“披起午夜孤身上路/穿梭夜店探讨”、“红唇/烈焰/极待抚慰”,令此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更为鲜活。

梅艳芳唱片造型。

02

暧昧:“假如我是男人”

除了展现冷艳、妖冶、神秘,梅艳芳有时亦是中性的,雌雄同体的。《川岛芳子》中,她出演喜爱扮男装的女主角,到了《钟无艳》则索性诠释男性角色齐宣王——不过这位齐宣王又不时扮女装,由此令梅艳芳所代表的性别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她的男装扮相极受欢迎,配合性格中自带的义气、侠气、霸气,足令众生颠倒。与此恰成映照的是,她的粉丝(中文词“粉丝”用来表示fans似乎最早出现于2003年,即梅艳芳去世那年,此处为便于行文而借用)中男性相对较少。

梅艳芳中性化的唱片造型。

对梅艳芳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李展鹏指出,“虽然她大唱情欲歌曲,有过性感造型,但却从不是男性的性幻想对象”。高颧,厚唇,三白眼,梅艳芳的外表与东方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审美标准相去甚远。她的性感深具侵略性,绝不将身体当作顺从、取悦父权文化的工具,反而翻身抬头,高居上位。这一切,当然令普通直男深感不安,敬谢不敏。

不但直男不买账,据说她粉丝中男同志的比例也明显少于其他成为gay icon的华语diva们。此事当然未经科学论证,不过有一点可以从歌迷见面会、演唱会等旧日影像中确定,即她的粉丝绝大多数是女性。许多女粉丝以她为榜样,盼望成为她这样的大女人,愿在挤迫的父权社会中,变得如这位偶像般强悍、坚定、潇洒。

同时,亦不能忽视一些女粉丝其实是将梅艳芳视为爱与欲的投射对象。李展鹏也发现“梅艳芳很早就把女同志意识带进表演中。1991年的《梦姬》MV中,她一身黑色性感神秘打扮坐在大床上,面前是一个背对着镜头的长发半裸女郎,她一边唱歌,一边轻拥着这裸女。”事实上直到2002年的极梦幻演唱会,演唱《假如我是男人》时,女装的梅艳芳仍临时邀请一名女性观众上台,将惊讶且羞怯的对方拥入怀内,耳鬓厮磨,眉目传情。

《假如我是男人》同样为林振强填词,虽然只是借假设来诠释“男人应该体贴疼爱女人”的老生常谈,毕竟也比千禧一代了无新意的模仿作《如果我是男生》(丁小芹演唱)领先了许多年。而梅艳芳的现场演绎又突破了词作框架,赋予歌曲更深刻的文化与性别意涵。

八十年代的许多香港明星都曾在拓宽传统性别观念之路上披荆斩棘。2017年西九龙办“暧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演绎”展,馆外独以梅艳芳和张国荣的形象做成巨幅招贴,便是对二人在此事上重要贡献的特殊褒赞。

电影《逃学威龙3》剧照。

03

保守:“女人如花花似梦”

出位的梅艳芳在八十年代大受欢迎,是因她迎合了社会和文化需求。那时一切较少限制,破旧立新是大势所趋。李展鹏对此的分析十分精到:“在当时香港,女性走进职场开始独立,社会上亦有不少为女性争取各种权益的声音,同时,歌影视作品中较传统的女性形象——例如忍气吞声的贤妻良母或是斯文大方的女歌星——的受欢迎程度下降,观众转而寻找他们更能认同、更能反映社会趋势的女星去追捧……梅艳芳是绝佳的器皿及晴雨表,因为她的形象正反映了香港当时的社会文化。”

不过,与资深歌迷的认知相对的是,如今普罗大众印象中的梅艳芳代表作,绝非什么《坏女孩》或者《妖女》,而是《胭脂扣》之类。在内地,甚至是国语歌《女人花》、《一生爱你千百回》。

电影《胭脂扣》剧照。

这些K歌金曲某种程度上接续了徐小凤、张德兰等歌后的传统,甚至从粤剧、诗词中提取元素,或者古典优雅,或者幽怨自怜,或者甜蜜柔媚。总之无论词或曲,都显露出音乐和性别观上相对的保守主义倾向。

香港作家Christopher Lai(黎伟麟)指出,“在性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港女,虽然身处华人世界中最西化的香港社会,但仍然必须面对保守的父权性别意识。”上述那些作品大概便反映出现代港女在父权社会下的婚恋焦虑。

即使梅艳芳本人有时也无法摆脱无形的桎梏。她羡慕山口百惠相夫教子,为了以后能生儿育女、当一个“完整的女人”,明知患病仍拒绝摘除子宫。

电影《梅艳芳》深知主流市场的口味,于是在程式化地重现她星途的重要节点之外,落力渲染了她情史中的两段。一个强势又风光的女人,恨嫁却嫁不掉——有什么比这更能吸引普通观众的目光和泪水?

04

百变:“颠倒众生 吹灰不费”

《梅艳芳》以那段世人熟知的故事作结尾:第一男配角、古天乐所饰的造型师刘培基应梅艳芳之请,特别设计一款绝美婚纱,令她得以在离世前四十多天的演唱会上,向万众宣称“嫁给舞台”,并留下绝唱《夕阳之歌》。一声“拜拜”,潇洒落幕(现实中还返场唱了一首安可曲《珍惜再会时》)。

梅艳芳在告别演唱会上演唱《夕阳之歌》。

不过,《夕阳之歌》侧重于自道身世,苍凉、悲壮。虽亦关涉情爱,却无忸怩的儿女态。舞台造型与歌曲间呈现如此错位与张力,也是梅艳芳百变的文化形象之一斑。

华星唱片为她打造的坏女孩、tomboy、恨嫁女,都不足以概括她的风格。刘培基等造型师为她设计的形象光怪陆离,至今也走在时尚尖端。梅艳芳是第一个被冠以“百变”称号的女明星。反过来,很可能正是她的出现,才令汉语词汇“百变”从此成为常用词。

“香港的流行音乐就像它所处的社会一样,”Witzleben评价道,“是一种独特的、往往令人迷惑的中国元素、其他亚洲元素和西方元素的混合。”八十年代的粤语流行音乐很多都翻唱自海外作品,梅艳芳就有不少作品是麦当娜、山口百惠、中森明菜等人的金曲重新填词编曲后,以自身风格重新演绎的翻版。这种多元、杂糅、重构的流行文化,正是过去的香港如此迷人的魅力所在。在此种文化滋养的社会中,梅艳芳那辈港星方能以“百变”行世。

发型师Kim Robinson回忆第一次见到梅艳芳时,惊讶于她的瘦小,与舞台上那种华丽高大的印象截然不同。乐评人黄志华早已指出,百变梅艳芳舞台上的举手投足从根本上来说都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公司与团队成员精心呵护和投入的结果。这话很可能没错,毕竟粉丝善变,艺人也要有应对策略,你善变不如我善变,最好莫过于百变。

但也应看到,“梅艳芳”作为一个文化形象,与她本人的性情、经历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互文。那一辈港星中不少人都是如此,这即是过去媒体常说的人戏不分、人戏合一。

2002年,Kim Robinson为梅艳芳设计了犹如冠冕的莫西干发型,配合Dior的高级定制服装。

05

侠义:“用我身作贡献 大炮冲锋车不再现”

“百变”的面纱后,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梅艳芳?

九十年代以后,梅艳芳独领风骚的天后地位逐渐失落。当流行渐成经典,经典渐行渐远,仍有些芳踪侠影,长留在更广阔的空间:

她正直刚勇,面对不公义总是挺身发声。她乐善好施,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她对好友与粉丝的真情相待,令人们从未对她停止怀想,粉丝团体甚至还自制了一部电影《梅艳芳菲》,并且拍得不错。

她的遗风遗泽,至今也鼓舞许多香港人在面对困境时坚持不放弃。

电影《东方三侠》中的女侠造型。

时日翻飞,世事大都如梦。2002年张国荣在梅艳芳演唱会上当嘉宾时曾经感叹,离她出道、他们结缘,已经二十年。如今,很快又要一个二十年了。”俯仰流年二十春”——欧阳修讲得最好,“城郭人民,触目皆新”。假如梅艳芳没有早逝,以她的性情与地位,多活二十年将会有何际遇?

多情人好开脑洞,于是兵棋推演、心理分析、星座塔罗八字样样用上。其实这个假设,电影《梅艳芳》里已借张国荣之口回答了。大意是说,有些人活得久;有些人在最好的年华离开,倒也不算坏事。我想借用Christopher Lai的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早逝令梅艳芳变成不只是icon,更是一个legend,她的音乐、形象,永远给予我们力量。”

主要参考资料:

《梦伴此城:梅艳芳与香港文化》,李展鹏,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

《粤语流行曲四十年》,黄志华,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李展鹏、卓男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

《梅艳芳:至今仍然影响香港的Fashion Icon》,Christopher Lai,《Vogue》香港版,2019

《专访Kim Robinson:直至离开世界那天,我都会记住梅艳芳》,Christopher Lai,《Vogue》香港版,2020

J. Lawrence Witzleben. 1999. Cantopop and Mandapop in Pre-Postcolonial Hong Kong: Identity Negotiation in the Performances of Anita Mui Yim-Fong

《情欲化不开——粤语流行曲的女性形象》,原作者不明,http://bbs.tianya.cn/post-music-89212-1.shtml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张哲;编辑:李永博,李夏恩;校对:。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6 ) 就连梅艳芳也是在扮演《梅艳芳》这个角色

王丹妮,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和《尚气》里的老龄新人女演员张梦儿一样,让人眼前一懵。

说实话,我对于梅艳芳的了解并不多,我也不想学习很多影评人那样煞有介事地查询很多“历史资料”来写这篇文章。(因为我很懒的......)

她的几部经典作品,正剧只看过《男人四十》,《胭脂扣》《半生缘》还没有碰。喜剧的话,撸过《审死官》《钟无艳》《东方三侠》。

对于她的音乐,我更是一无所知。(看完了电影之后,这一个星期都在听她的《梦伴》)

可能是因为单身叭,上周日去看了《梅艳芳》这部电影。观影的感觉,算是让我认识了一个梅艳芳吧。

因为不是很熟知梅艳芳的过往,甚至没有听过她的歌曲。作为“梅艳芳”的王丹妮和观众的我之间并没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契约

换句话说,我不会把一些新闻报道、网络文章里塑造出来的“梅艳芳”和电影中的“梅艳芳”做什么对比。

我对于这部电影仅有的期待是能让我在这个周末有点事做,认识一名风华绝代的女明星,电影确实也做到了。

王丹妮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温柔、开朗、做事认真的梅艳芳。这一切都是电影想要展现给我们的梅艳芳,王丹妮也通过她的举手投足传达出来了这一感觉。

而对于那些沉迷于“大姐大”的小伙伴们,以及那些被梅艳芳某一放大的性格所激励过的人们,他们会完全否定这部电影,甚至认为是在否定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是个人,然后我们成为角色,(有些人)最终成为人物。(by 罗伯特·帕克,我觉得说的不准确,括号里的'有些人’是我加的)

生活中的角色是需要扮演的,不管你是家庭主妇,还是公司职员;而公众人物,则需要神话的铸造。

即使是梅艳芳也在扮演“梅艳芳”;而王丹妮试图展示的则是“梅艳芳”这个符号背后的梅艳芳,而不是被自以为是的大众剥削过度的“梅艳芳”。

看到某绿色网站上指指点点各种这个不像、那个不像的,好像这些渺小的观众是这些明星是相处已久的朋友似的,只不过是可悲的符号爱好者罢了。(哈哈,这可能是我不追星的原因叭)

人都是自私的,看电影的是,评论电影的也是。

You only see what your eyes want to see

How can life be what you want it to be?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Anyway,整部电影还是挺舒服的,里面的歌曲也很好听。刘俊谦饰演的张国荣,让我想起了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And 中岛步饰演的“后藤夕辉”很有匈牙利哦,就是查了本尊,不是很像......

最后献歌一首:近藤真彦的《梦伴》真是好听啊,梅姐的也很棒。(保命要紧!)

 7 ) 电影《梅艳芳》,谁舍得这人生?

《梅艳芳》的第一支预告片出街时,我只看了一点点就开始涕泪横飞,最后对着手机屏幕哭崩了。 朋友问我,是因为这片子拍得很好吗?我说,不不,它有可能是个大烂片,但是有一种片子,就算你心知肚明它很烂,你也会买票去看它一看的。 我并非梅艳芳或张国荣的粉丝,梅张二人大红时我还不懂事。小时候又顶讨厌听粤语歌,极不喜欢陈百强,那曲折转圜的九声六调总让我觉得世界陈旧了下来,陷入靡靡黄昏之中。

而至这两年,去香港的博物馆,偶遇老粤剧电影回顾,我兴致盎然地加入一群老年人中,和他们一起看着黑白影像的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罗艳卿,李香琴,林家声…… 大佬倌们生龙活虎,在银幕上出现又消失。最后我还和老人家们一起唱了《香夭》,愉快地结束观影。 我想,是因为我也已经尝到了那一丁点,人间的滋味。

《梅艳芳》这部电影放到最后二十分钟时,全场已经抽泣声一片,气氛有些吊诡,明显能感觉到所有人都在努力保持克制和静默,但悲伤仍然像瘟疫一般在空气里蔓延。 电影有的时候像一种巫术,而进电影院观影就像参加一次集体的巫术致幻仪式。当这最后二十分钟,银幕上的时光转入2003年时,谁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了,一切按部就班地发生着,昨日情景再演一遍,那些老早消弭于岁月长河中的情绪又被抓了回来,于是在场所有人共享了这一刻的悲伤。 电影结束,镜头定格在那个经典的瞬间,她穿着婚纱的剪影,转过身来,挥手对所有人说,Bye Bye! 坚定而有力,一个极漂亮的人生休止符。

啊!真好!

1982年,梅艳芳赢得了第一届新秀歌唱比赛冠军,决赛她唱的是徐小凤的名曲《风的季节》。那个年代,香港经济已经起飞,是亚洲四小龙之首,电视机普及千家万户,梅艳芳夺冠的电视画面成了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芳龄十八,却有十四年的演出经验,从小丧父,还有个出了名吸血的母亲。于是,四岁起她就跟着姐姐梅爱芳一起四处跑码头唱歌养家。 她也有上学念书,但因为卖唱女这个身份令她在学校备受歧视,念到中学就退学不念了,消耗了她整个童年的还是鱼龙混杂的各色娱乐场所。

她常在荔园唱歌。荔园是当时香港最大的游乐园,内有游泳池、溜冰场、动物园、各种游乐设施,还设有剧场,唱粤剧,唱京戏,唱流行歌曲,表演杂技魔术等等。后来的粤语片明星陈宝珠、萧芳芳也曾在荔园卖唱,成龙还是七小福成员时也在荔园卖过艺。 现在很难再去了解那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什么样的一个时代。后来看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叶问到了香港,褪下长袍,换上短装。战后余生,重遇宫二,两人走在夜路上,宫二环顾四周,满街武馆的招牌,不由叹道:这不就是一个武林么?

香港直到1971年才废除大清律例,旧文化环境在这座孤岛上如化石一般遗留下来,像荔园这般收留了十八般武艺各路沦落人的地方,也是这江湖的一部分。 梅艳芳唱歌并没有什么师从,不过在这些场子里看着别人怎么唱,怎么演,怎么应对客人的取闹,可以说她是从小就在江湖闯荡的孩子,见惯了各种复杂场面。所以在电影《梅艳芳》里有一场戏是她教张国荣如何应对酒场里的客人,张国荣是富家子弟出身,读书留洋,唱歌可以,但要应付夜总会那些喝得酩酊大醉的客人,他就毫无经验了。

这么说吧,在梅艳芳那层天皇巨星的外衣下,她江湖儿女的侠义与深情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唱歌其实是一桩极消耗情感的事。1982年,在她新秀大赛夺冠时,台下坐的评委有黄霑和顾嘉辉,当时这二人号称辉煌组合,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一个写词,一个谱曲,包揽TVB绝大多数电视剧主题曲的创作。黄霑给梅艳芳打了满分,而顾嘉辉说艺术没有满分,硬是扣去一分。

梅艳芳正式出道后的第一首歌《心债》,也是这二老的作品。《心债》不同于《风的季节》,《心债》委委婉婉唱的是一个「情」字。当时梅艳芳十八岁,情感经历几乎空白,唱完第一个版本交到黄霑和顾嘉辉手上,二老旋即表示满意,收货。

电影《梅艳芳》里有几句台词极好:

「慢歌不是唱伤心,是唱唏嘘。」

「快歌不是唱兴奋,是唱反叛。」

梅艳芳有一首快歌我极喜欢,《将冰山劈开》,与许志安对唱。这是典型的八十年代迪斯科舞曲,一如常规操作,是翻唱了西方的热门歌曲,原唱是德国歌手Sandra Cretu。而梅把这首歌唱得攻气十足,许志安那把男声则唱得受而妖娆,原作中电子乐的氛围被大大减弱,人声加强,完全将这首歌转化成了港乐。

这就是梅艳芳性格的两个面,慢歌一面是深情迤逦,快歌一面是个性和力量。 1986年,她遇见了世纪大渣男近藤真彦,当然,我冠之以「大渣男」的时候我有个朋友肯定会表示不同意,他会说,她只是经历了爱情。

近藤真彦是日本当红的偶像歌手,两人在酒会上相识,隔年开始了异国恋。在恋爱的这一年中,她七次飞往日本去见他,而他却一次也没来过香港。她替他解释,他比我忙,他没有时间,所以只能我去看他。

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她选择奋不顾身为他挡住,从未说过一句怨言。

一年后,恋情结束,他给出分手理由是「如果她没有了我,她会死。你没有了我,你还能好好活下去。」这里的「她」是指他的女朋友中森明菜,而他还有个绯闻女友,叫松田圣子。 就在这一年,梅艳芳拍了她的电影代表作《胭脂扣》。 《胭脂扣》是一个拖了很久的项目,主演阵容早就定好,梅艳芳、郑少秋、钟楚红、刘德华。却无奈中间起了波折,导演唐基明改了多次剧本,迟迟无法开拍,因此嘉禾老板何冠昌(同时也是梅艳芳的契爷)决定换导演,启用当时还是新人的关锦鹏来导这部戏。

这一波折延误不少时间,其他三位演员档期不合,纷纷辞演,只有梅艳芳坚持了下来,因为她锚定了《胭脂扣》里如花这个角色,非演不可。

至于男主角的人选,公司本来意属唇红齿白纨绔子弟模样的吴启华,而梅艳芳非常坚持地推荐张国荣。这里不得不说梅艳芳眼光独到,后来几年吴启华一路演了不少三级片里的咸湿角色,而十二少这样的人物可以纨绔,但不可有半点下流咸湿。 当时张国荣的合约在新艺城,而《胭脂扣》是嘉禾的项目。为此梅艳芳提出了“换人方案”,将张国荣调来嘉禾拍一部戏,而她愿意去新艺城拍一部戏以作交换。

于是《胭脂扣》成。

《胭脂扣》是讲一个深陷在爱情中的女性如何从死生契阔走向洒脱放手的。梅艳芳将这样一个女性内心的千回百转都演到淋漓尽致了,但洒脱放手并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 2003年,当她得知自己的癌症无法治愈后,她飞去日本又见了近藤,她没有告诉近藤自己得病的事,近藤都误以为她是特意飞来给自己过生日的,直到12月30日,她去世的那一天,好友电话通知近藤,近藤才反应过来,原来她是来告别的。

梅艳芳活跃的时期,正是音乐工业最辉煌的时期,也是香港电影最黄金的时期。她的存在对于粤语方言区的人们来说,是如空气一般的存在,随时随地都围绕着你。你不太会刻意想起她,更不会去想如果有一天空气消失了会怎么样。 我现在再回看梅艳芳开记者招待会宣布自己病情的视频,她削瘦而坚定,言词铿锵,她说,我相信我会医得好的。 十一月时,她飞去日本拍了人生最后一支广告,广告里她戴的是假发,气色看上去也不错,没有人会相信这已经是癌症晚期的病人了。

辞世前四十五天,开了人生最后一场演唱会,据说此时已经需要穿尿不湿上场了。演唱会是在红馆开的,香港最大的演出场地,可以同时容纳上万名观众。

就算到了此时,很多民众还是把演唱会看成是普通的演唱会,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永远的告别。陈奕迅也是演唱会上的嘉宾,他自己每次回看演唱会视频,都很懊悔:“为什么当时我没有对她说谢谢?” 人人都称她梅姐,坚强有力,作为娱乐圈的大姐大,她好像永远会在这里。 陈奕迅说他会按下视频的暂停键,对着画面里的梅姐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这场演唱会的尾声,是她穿着白色的婚纱对台下的歌迷说自己是嫁给了舞台。人生落幕最后一首歌,她唱的是《夕阳之歌》,这首歌正是翻唱自近藤真彦的《夕焼けの歌》。 她缓缓走向舞台深处,回过头来对着大家挥一挥手,用尽力气喊出那一句Bye Bye!

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哭,是因为我看见了一个强大和勇敢的女性,虽然生命短暂,但却拼尽全力绽放光芒。 我这一篇小文是无法说尽她的一生的,而电影《梅艳芳》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篇幅,也只能呈现一个片面的她。真正的梅艳芳,恰恰存在于没有被述说,没有被呈现的那一部分。

其实有一个小细节,一直没有人提过。在梅艳芳过世的头七夜里,她的徒弟们给她烧了一个纸扎的红馆,说是师父喜欢四面台。四面台,是四面都坐着观众的舞台,梅艳芳喜欢人群,喜欢被人环绕着,喜欢热闹。据说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把音响都打开,放欢快的舞曲。 这是令人我着迷的点,强大勇敢与脆弱裹挟在一起,人才完整而可爱。

不要问我电影《梅艳芳》里演员演得像不像,没有人可以和梅艳芳张国荣一模一样,风华是绝代,是无双,是不可仿制。

 8 ) 梅艳芳:烟花璀璨,永留人心

这部电影起初是从网络看到了一些片段,觉得演员选的还可以,画面色调等也很对头。整体看过之后觉得能让我左右观影的朋友和我本人默默啜泣就算是合格的吧。有些台词很准,精确印刻在“梅艳芳”身上,其一是苏先生告诉梅艳芳“慢歌唱唏嘘,快歌唱反叛。”梅艳芳一生确实从未随波逐流一直是特立独行的,讲义气,提携后辈,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其二是“女明星卖的是性感。性感是什么?七情六欲。”我在看这部影片前从没想过性感是这样的解读,确实怪自己过于肤浅,而梅艳芳外表并不算真的出众但没人会说她不具性感,我想就是因为她“活生生”,她满含七情六欲。最后一段就有些沉重了,但过于早的离开这个世界可能也只能用“有些人你是不舍得他离开的 ,他们在最漂亮的时候离开,可能最好。”这句来安慰世人了。张国荣和她离开了,但他们永远停留在了烟花最璀璨的年华,永不褪色,永在人心。

回到影片本身,能够感觉到制作团队想要做好一部传记电影。想要这部作品讲好一代女星的亲情,友情,爱情;儿时,奋斗时,陨落时,但这太难了,都涵盖的结果就是影片宛如流水账…可能为了让观众更为贴近梅艳芳或是担心影片表现不够,电影本身还采用了穿插本人生前影像的方式,这一做法反而给主演增加了难度。会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和本人的不同。梅艳芳本人是重的,稳的,坚强的,经历变迁依旧大气沉着的,但王丹妮演的梅艳芳是扬起来的,活泼的,甚至透着“女孩”的可爱,这就有些过于轻了,在死前也没沉下去仍是浮着的,弱化了梅艳芳本人的刚与大气。这个感觉上的差异十分明显…还有忍不住想提张国荣的演绎,太减分了,实在没人能演出哥哥的风采,唯一庆幸的是影片中张国荣作为配角出现。但是总体还是及格的,因为感觉到了演员的用心,剧组的挑战,也确实赚到了我们观众的眼泪,勾起了我对梅艳芳本人的好奇,这就算一大成功。

 短评

慢歌唱的是唏嘘,快歌唱的是反叛。

6分钟前
  • windywinky
  • 推荐

传记片很难拍,电影切入的角度看出了创作者的善意,没有刻意强化其他角色负面的标签,强行制造太多冲突,可能有人觉得平淡,但我反而觉得看到了很多美好。梅艳芳的仗义、对朋友的豁达、对社会的无私,都源于她的个人成长经历,从小她跟着姐姐在歌厅驻唱,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更坚强能吃苦。她从成名后,一直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她知道感恩、知道回报,就像她对刘培基说的:“我四岁出来赚钱,长得没有足够美,如果没有你们支持我,我也不会这么成功。” 变幻动荡中的香港正需要这份有香港印记,永不过时的信念与善念,一起度过难关。

11分钟前
  • Ian
  • 力荐

若以張曼玉在《阮玲玉》裡的神級演出為標準,王丹妮其實並不差,有兩幕我甚至覺得演員已經超越單純「似唔似被扮演者」的階段:第一是舞廳首次和哥哥一同登台獻唱;第二是梅姐最後一場演唱會裡的那段獨白。王丹妮在那兩場戲裡是沒有「消失」的:前者是王丹妮作為新人出道的心境,如果是她,面對和梅姐同樣的情況會怎麼做?而後者則是作為扮演者的王丹妮從未遇過的狀況,那時候,出現在她臉上的是一場「戰爭」,一場故意要被識穿的虛假表演,沒怎麼改變的容顏所帶出的間離效果正正告訴我們,梅艷芳是不可能被原樣複製的,王丹妮必須重新掌握這副身軀的主動權,對抗依附於身上的亡魂。導演既不相信電影,又不相信演員,所以只能不斷以穿插歷史影像和流水賬的方式來製造催淚時刻,觀眾會被感動完全是因為那是看似轉瞬即逝,實則深深銘刻於腦海的回憶片段。

12分钟前
  • Landy
  • 还行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也撑把伞,梅艳芳小时候吃过太多苦,所以更懂如何为善。现在太多明星拿慈善公益做人设,反倒丢失了一颗真心。突然想到一直在建小学的古天乐,现在的他,有几分当年梅艳芳的影子。

13分钟前
  • 可能是对的
  • 力荐

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很纠结,一方面觉得它没有深入去探究梅艳芳的内心世界,只是浮于表面的描写,另外一方面又被梅艳芳的真实经历所打动,观影时有时感动有时疑惑。王丹妮的表演是及格的,很多造型和神态都很像梅姐,尤其是最后穿婚纱的部分,演唱部分也不错。但是她身高实在是和阿梅差别太大了,又总是穿高跟,日本酒店的大门都快装不下了......并且可能是因为演员本身比较年轻,没有演出梅姐稍年长时的状态,稍年长时的表情和语气和刚出道时基本没有差别,让人有些出戏。

17分钟前
  • 留下来
  • 还行

超出预期的一次完成。立项时深知有些东西不可能(还)有机会拍,有些东西暂时不能拍;于是“曲线救片”,转而聚焦她生命中几个最重要的时刻- -对舞台的钟情、最重要的电影还有决意奉献与给予;虽有遗憾,但也算讨巧。猎奇的传闻、秘辛、分歧先抛低一边,却将所有心力放在“香港的女儿”与“演艺圈大姐大”之上;那一幕幕由各种大牌撑起的cameo,还有数个台词里面闪现的名字;大家挂住她不仅仅因为她,也因为那背后美好而又黄金的年代,和超出作品之外的人性光彩。王丹妮证明是惊喜,因为在外形完全吃亏下,却下苦功抓了神韵,态度难得;廖子妤和刘俊谦的诠释,和千FA的“华星人演华星人”一样让人津津乐道。【看的时候觉得差一首《梦伴》,全场大合唱竟然了了心愿;眼泪夺眶而出,圆满】

2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相信自己,你的所有情绪或感动都来自阿梅本人。

24分钟前
  • 西北
  • 还行

过程中真是各种泪目,结束更是一个爆哭。当然,倒也不是影片有多好,只不过由之想起了曾经的梅艳芳,以及那个满是回忆的童年。影片本身真的太普通了,如此的浮皮潦草,毫无重心,好像一个大型人物流水账,你哪怕就拍那场谢幕的演唱会,应该也会更精彩一些吧。现在的感觉基本就是什么都想拍一点,却又什么都不能拍太深。连众多角色的名字也只能用英文名代替。除了去世的张国荣可以用全名,也是太刻意了一些。以及,我也觉得这片稍微有点消费张国荣了,为什么会在梅艳芳的电影里,拿那么多时间讲张国荣的去世和葬礼,也有些太明显了。感人的部分,其实都是属于梅艳芳的部分,终究,是部有些可惜的电影。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0/31 上海环球AMG/// 7分,我哭了,很多人都哭了,别和我讲电影技法,我喜欢就行。

29分钟前
  • Mallory
  • 推荐

拍得很是平庸,Leslie随便找个人乱演一下,又拿最惨痛一幕暴击我们。但梅艳芳已经蛮惨了,又不忍心看她比电影里更惨的人生。八了那个日本男朋友,我去,原来是百度词条“渣男”举例代表,电影也太美化了,梅艳芳死前还去见面也是真的。掌掴事件这种出几条人命的事,啥都不敢写,导致分手戏也毫无道理。无良梅妈也没出过场。这种传记片,还是等所有人都去世了再拍吧

34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加一星给情怀、Mui姐和Leslie。粉丝向电影,身边不少落泪。传记片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MV,所以这部也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演唱会部分剪辑有些乱,不如波西米亚那样的长镜头来得好。看哭了两次,一次是哥哥离世,一次是最后的夕阳之歌。

39分钟前
  • 胖彼得与狼
  • 推荐

这种比较近的传记电影是免不了有些流水账,毕竟有些人和事不能全拍出来,可以理解。电影没有胡乱夸大编排,给了梅姐充分的尊重,但是情节不够细腻生命力不足略显平淡。主演能抓住几分梅艳芳的神韵和性格特质,表现挺不错的,就是后面年龄感和阅历没有体现。很喜欢早期舞厅的那场戏,有原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张的选角则不太像,可能因为是配角。电影的高光在穿插的梅艳芳真人影像,尤其是末尾的婚纱舞台非常感人,敢拼敢闯不屈服于命运的梅艳芳,香港的女儿。电影可能不太能让梅姐的忠实粉满意,但是能让不太熟悉梅艳芳的年轻观众看到她的一生,进而去了解她真正的生平,这是它的意义。总体上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40分钟前
  • 皮卡丘
  • 推荐

对事件的高度尊重与还原,资料影像和现场拍摄竟然高度重合,路演场,梅艳芳扮演者王丹妮为此接受了一个人的训练营,没想到里边有几首也是王丹妮自己唱的。张国荣出场的一瞬间全场唏嘘,两个人互相不想让对方担心结果都在最漂亮的时候走掉。色调看出来有特意致敬上世纪的香港,霓虹的色调。

42分钟前
  • 罗夏
  • 推荐

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隔太近的人物传记好难拍…

47分钟前
  • Dr.Duo
  • 还行

原来快歌是唱反叛,慢歌是唱唏嘘

48分钟前
  • f
  • 推荐

为什么不是关锦鹏来拍……这个导演拍得太新太商业了,而且哥哥的演员是什么鬼!为什么会那么猥琐!一点都没有哥哥的忧郁和温润如玉的气质,不说他是张国荣我真看不出来。。但是女主挺好的,抓到了梅姐的倔强和落寞。就是中年后很拉垮,不如后半段让袁泉来演。虽然我这不满那不满,但梅姐真的很值得爱值得记住。

50分钟前
  • 狐狸甜筒
  • 推荐

还不如重映梅艳芳的告别演唱会。

5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最多科普片,梅姐的粉絲不會滿意

55分钟前
  • 舟一五
  • 还行

一边吐槽流水账一边哭的稀里哗啦,我不太能够分清究竟是电影的原因还是梅艳芳的原因……

56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编年体传记片,经典场面一一复刻,也插入了必要的纪录片段,不违和。演员神似,虽然比较大只,但更凸显女主角地位,也不是不可。张国荣的演员,一开始觉得不像,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动态像,很不错啦。从2003年张国荣去世那里开始哭哭哭。我觉得这个票房好的话,一定会接着拍Leslie的。看的粤语版,超让我意外惊喜的是还有狄龙一个镜头。女人如花花似梦,夕阳之歌,永远的Anita,芳华绝代!!

1小时前
  • 香水瓶
  • 力荐